展会后的打车惊魂:从辱骂到宰客的两重遭遇…
10 月 27 日,外地男子高先生在武汉参加完农机展后,想用网约车返回酒店,却未料这场常规出行竟变成一场闹剧。网约车司机来电称会展中心拥堵无法进入,高先生当即表示理解,主动步行数百米赴约,全程仅耗时 3 分钟。
![]()
可上车后,司机便用武汉方言劈头盖脸辱骂,虽多数内容听不懂,但 “在这打什么车” 等字句清晰刺耳。当高先生反问 “你什么态度”,司机竟切换普通话持续辱骂,甚至在他下车后追骂,最终甩下一句 “不坐就滚” 后驾车离去。受辱后的高先生随即前往警务室报案做笔录,决心维权。
![]()
转向出租车的高先生遭遇了更离谱的状况:在出租车等候区,多名司机听闻 9 公里的目的地后均拒绝打表,一口价喊至 100 元。面对质疑,司机直言 “进来都要两个小时,不可能打表”,甚至提出要中途拼客。
![]()
要知道,武汉出租车起步价 6 元,9 公里正常打表仅需 30 元左右,这一报价竟是合理价格的 3 倍多。历经多次询问,他才遇到愿意合规运营的司机,最终仅花费 33 元抵达酒店。
![]()
舆论发酵与平台回应:封号之外的监管拷问
高先生将经历发布至网络后,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网友们一边谴责网约车司机的恶劣态度,一边分享相似遭遇:“武汉出租车不打表是常态,价格低了根本不拉”“方言口头禅听着像骂人,外地人很不适”。更有人揭露,曾有司机群内号召 “统一起步价 100 元”,形成宰客同盟。
![]()
10 月 28 日,网约车平台率先回应,对涉事司机作出 “取消资质、永久封号” 的处罚,这一结果被网友评价为 “咎由自取”。但相较于网约车的快速处置,出租车行业的沉默更显刺眼 —— 截至目前,涉事出租车司机尚未受到明确处理。
![]()
此事虽非旅游纠纷,却让 “武汉文旅” 成了网友宣泄的出口。正如网友所言:“出租车是城市名片,武汉这次递出的名片太掉价”。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早在 2024 年武汉国博展会期间,就曾查处多起出租车拒载宰客案件,如今乱象复现,暴露出监管仍有漏洞。
![]()
乱象根源:是拥堵之困还是逐利之心?
面对质疑,有司机辩解 “堵车两小时,打表不赚钱”。但这一说法难以成立:会展中心客流密集,司机是主动前往揽客而非被迫派驻,拥堵成本理应由运营方通过合理机制消化,而非转嫁给乘客。更关键的是,合规司机的存在证明 “打表运营并非不可行”,所谓 “成本问题” 本质是部分人想趁机宰客的托词。
从行业背景看,武汉并非没有整治举措。2024 年 10 月以来,当地交通执法部门已查处客运违规行为 281 起,约谈 9 家网约车平台并清退不合规车辆,还计划 2025 年底实现出租车语音监控全覆盖。今年 7 月实施的《武汉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办法》,更明确了运力调控与平台监管责任。但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仍未打通,展会等重点场景的临时监管缺位,让少数司机有机可乘。
破局关键:从应急处置到长效规范
此次事件为武汉客运行业敲响警钟。要挽回城市形象,仅靠平台封号远远不够:一方面需强化现场监管,在展会、车站等重点区域增派执法力量,推广 “即查即处” 机制;另一方面要落实平台与企业主体责任,将司机服务质量与准入资格直接挂钩。
更重要的是,要让合规者获益、违规者受罚。那位愿意打表的出租车司机证明,规范运营同样能获得客源;而永久封号的处罚也警示从业者,职业素养是不可触碰的底线。正如武汉市交通执法部门所言,唯有 “线上线下联动执法、从严从快处理投诉”,才能真正净化市场环境。
城市文明的细节,藏在每一次打车体验里。武汉要摘掉 “宰客” 标签,既需要监管部门的硬手段,也需要从业者的自觉自律。毕竟,比起 100 元的宰客价,33 元的合规车费,才是城市最体面的名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