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粉围剿明粉,常拿“皇汉”这顶帽子招呼。这样简单粗暴的归因,好像明粉只为汉族好却无视其他民族!乍一听,感觉理由挺直白,可细扒几个层次,答案哪里有那么容易落地?平台上有人自认半个明粉,却从不觉得自己就是“皇汉”。反感满清是事实,难道只因民族意识太强?有点绕,其实更多是被满清那套压制各民族、层层剥削的政策一路恶心过来的。
![]()
就连早年区分“华夷”那股子执拗劲,也多半是被清粉一通舆论暴击下,才逐渐染上。这不,明粉背上“皇汉”大旗,其实谁想得这么清楚?清粉嘴里的“皇汉”,和他们自己心里暗暗守着的那层阶级墙,悖论得厉害。现实中,清粉往往热衷吹宋,俯身贬元,更要踩明。宋那点传说出来的“士人平安”,成了多少人津津乐道的话头。
也有人爱拿士大夫福祉说事,觉得元朝粗鄙,清朝才体面,都似乎能自圆其说。可这么一说,难道元朝科举六年一次的节奏,就该被贬成“十儒九丐”?有人干脆拉出朱元璋祖宗十八代开骂,基因论这种话,信口就来。那朱姓泥腿子,的确过得艰难,可士绅就都在盼着“能作威作福”的好时代?清粉皇汉嘴里最容易蹦出的,就是高贵、血统这些事儿。
![]()
其实再往里挖,清粉心目中的“宋明珠玉”,也就成了阶级、等级这碗“老汤”的调味料。他们最不能认的,是“泥腿子”翻身那一刻。类似于过去“包衣”等特权群体,越晚年越红利,没人占便宜还会叫!可清粉把明粉批成皇汉那点逻辑,大可以反过来说,是不是清粉才爱把出身挂在嘴边?这倒底谁才真在乎汉人谁是夷狄?有些地方逻辑总打架。
这年代,随便甩头条都能搜出新素材。比如最近热闹的“通天纹”事件,清粉“皇汉”那套思路更是呼之欲出,处处透露着对弱势和“低门槛”的鄙视。那种拿削发易服、考科举次数多少,来区分“心疼汉人”还是“方便自己”的论调,更像是自说自话——元朝“汉化少”,可其对汉人干涉也少;满清“汉化多”,可偏偏压得汉人喘不上气,这又怎么讲呢?
![]()
很多旧账新账罗列起来,有的清粉自觉满清恩重如山,能让顺从的汉人“安享太平”;另一波人见不得元朝“胡化”,讨厌外来统治;还有一群人也讨厌满清,说那群白山黑水的猎人渔民,本来日子倒也自在,偏遇八旗强制入关,苦不堪言。旗主尊贵,底层旗人呢?饿肚子、卖儿卖女、被“满城”隔开,成了清粉百般推崇下的牺牲品。
偶尔想起历史上一次次剧变:清朝历次起义时,那群“没能力跑”的底层旗人,成了反抗风暴中的活靶子。家国一荣俱荣?哪有的事儿。你说这些情况,清粉真看不见?未必。反正嘴上不肯提及“自家人”倒霉的那些日子,总归让士大夫和所谓的“有特权的人”带着一点优越感享受着。
![]()
现在的剧集里,清代总有种“满蒙一家亲”的美谈,道听途说了不少。可《康熙王朝》这种被说成“吹清”的作品,反倒拍出来康熙纵兵劫掠内蒙古的本相。三藩之乱,察哈尔一闹,归绥城被一把火抄了家,蒙古诸王哭诉无门,康熙还挺高兴。这种以掠代饷盛行的风气,清军自己都以为脸上有光。
归绥被焚那些事儿,后来看史书也能找到蛛丝马迹。被镇压的蒙古部,也逃不过被敲骨吸髓。对待内附的蒙古人如此,对“不听话”的更不要说了。准噶尔是怎么覆灭的,今天还有蒙古学者不愿多提。这种“政策”,清粉说起来难道不打心底知道?嘴上光说“促进民族融合”,可现实里,总有血和泪。
![]()
提起回族,很多人直接联想到清代多次“回乱”。汉满矛盾成为公开话题,民族矛盾加剧,清朝对各族管控更严,“回民叛乱”爆发,本就是对压迫的反抗。对比明代,回族与明廷的关系有过波折,但规模如此之大的动乱却没有。这又能怪谁?有人觉得明清隔三差五地推新政总比原地踏步好,但真换成自己躬身体验,谁还敢信“王朝更替必有进步”?
别的民族也是如此。清代后期,多地起义、反叛被镇压的惨史,至今无人乐意细数。搜几下最新资料,像近年整理清代冷僻反叛案的学者,有个统计指明乾隆朝以来,清政府对大小民族叛乱镇压次数,比明代多了三四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4月刊某篇论文中说,清代官方记录的民族冲突案年均高于明末。
![]()
另起炉灶,清朝不光自己“自尊自荣”,还习惯逼迫各族“改头换面”。民国初年,逊位诏书里头的那句“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正好自揭伤疤。满清自知必亡却还要拜日酬安,终究拗不过历史变化。这样的朝代,教人如何“歌功颂德”?前几天还在网上见有人为“满清维稳”叫好,下一秒又大骂清廷“卖国苟安”。看来历史中自相矛盾的判断,实在不少。
从数据来说,按中国社科院2018年统计,清中后期汉人口始终压倒性多数,全国重兵防守区中有左右三成成了满军专管区。那个年代,连满人底层,也免不了沦为鬻女之人。翻查户籍数量,1780年八旗旗人的城市户数比1710年少了近一成五,普通满族家庭的下降速度比汉族快,这是当年《清代满族人口研究》期刊敢于明文列出的数字。实地走访沈阳、哈尔滨这些旧“旗地”做田野调查,都能看到老一辈谈起祖辈,脸上表情并不“怀旧”,多数略露苦涩。
![]()
说到明粉嘴里的大汉族主义,要真有人因此活成了“十足硬汉”,那就太抬举了。网络讨论炸锅,也就图个嘴快,真到历史细节面前,还不是七拐八绕各自说法?清粉、明粉都会陷入一桩事儿——出身、阶层、传统的边界感,拼命想给自己贴标签,结果是一地混乱。说汉粉倚重血脉,其实清粉嘴里最常见的还是贵贱等级。打起笔来落地一查,也都没个标准。
时不常地,也有老粉在社交平台举例,说自家曾祖父是官宦人家,清末“贵族特权”怎么享受,最后抗战连锅端,成了普通农户一枚。新民晚报2023年跑去采访东北旗人,还有人口述自己“并不恨汉人,反倒恨清末八旗特权”。社会往前走,故事总要重新讲讲,标签却总有人爱贴。
![]()
搜历史素材久了就有些困惑,谁的错,倒真说不清?要分析得明白么,还偏不——明代元代清代都不完美,谁也不比谁阳光多少。只是有些制度做得太过了,结果群众都变得敏感。不信,上街随便扯两句,准有人辩上好几个回合,什么满汉亲、民族罪,还是科举、公平,那堆细节,真能一桩桩厘清?大概率还是剪不断理还乱。
有时候讨论越多,倒越混乱。明粉清粉皇汉什么的,都是一帮爱标签的老少年,追着前朝残影凑热闹。社会是在把“曾经的好”反复讲述吗?未必。角色扮演久了,也许大家都忘了,自己当年“反叛”的起源。你说一姓之荣谁最重?谁的罪最大?这些问题,谁真愿意仔细追根究底?
总之,历史背后的人只是一茬又一茬在变化,清粉明粉没谁比谁高贵。至于那些标签和批判,弄明白了其实也没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