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豪门恩怨引爆13亿官司
2025年地产圈炸出大瓜:万科把万达告上法庭,追讨13.8亿,连王健林都成了被告。
曾经的“黄金搭档”撕破脸,13.8亿是投资款还是借款?便宜地能不能抵欠款?
![]()
黄金时代扩张狂想隐患
2015年,房地产还处在黄金时代,万达和万科高调宣布联手。王健林喊出“轻资产”口号,郁亮也畅想“住万科的房子,逛万达广场”,那时候的房企都想着疯狂扩张。
2016年,万达从港股退市,还签下了800亿的回购对赌协议,这就像埋下了定时炸弹。
万科呢,搞起了“借钱入股”的模式,看似聪明,实则把风险抛到了脑后,这些都为后来的纠纷埋下了祸根。
![]()
长春项目甜蜜陷阱裂痕初现
转眼到了2019年,万达拉着万科搞起了长春国际影都项目。万达当时野心不小,说要投200亿,搞1051平方公里的大盘子,又是影视基地又是商场住宅,看着就吓人。
万科也没多想,掏出50亿入了15%的股,说好负责卖房这块。可签协议的时候,双方都没把话说死——万科打过去的50亿,到底算投资款还是借款,字面上没写清楚。
更要命的是,协议里藏了条“年利率9.92%”的条款,当时都觉得是小事,没细抠。就这么稀里糊涂签了协议,谁也没料到,这含糊的条款,后来成了撕破脸的导火索。
![]()
市场寒冬矛盾爆发争议焦点
好景不长,到了2021年,房地产市场突然遇冷,房子卖不动,回款也慢得不行。
万科急着用钱,就找到万达说要退资,可万达这边直接拒绝了。
这下矛盾彻底爆发,13.8亿的争议成了导火索。
万达说自己已经退了52.4亿,这里面还包含2.4亿的利息,可万科不认,非说还差13.8亿,这里面有10亿本金,剩下的是罚息。
![]()
现在双方吵得最凶的,就是当年那50亿到底算投资还是借钱。
万达想用68万平米的地抵欠款,说这地便宜,才3300元/平,旁边华润拿地价都5700元/平了,可万科觉得这地不值钱,根本不同意。
2023年的时候,万科还把万达商管近20亿的股份给冻了,直接影响了人家上市的事儿。
![]()
巨头渡劫万达万科陷困局
万达现在的日子不好过,总负债3033亿,短期要还的钱就有302亿,可手里现金才133亿,这点钱连短期债都不够还。
商管上市没成功,按协议得回购380亿,还得加上12%的利息,王健林自己都因为1.86亿被限高了。
万科也没好到哪去,2024年亏了450亿,2025年换了新老板,深铁的黄力平接了班,一年到期的负债1518亿,现金只有740亿,还差885亿才能填上窟窿。
整个行业都在过冬,恒大、碧桂园这些40多家房企暴雷,产业链上的企业也跟着缺钱,有的铝材厂都倒闭了。
![]()
巨头纠纷启示行业转型
1997年韩国大宇集团就是这么垮的,当年靠着高杠杆疯狂扩张,签了一堆对赌协议,结果市场一变就撑不住,最后破产清算,万达2016年那个800亿回购对赌,简直和大宇如出一辙。
不光巨头,普通人也一样,就像乔廷签合同没细看漏洞,被合作方坑走200万;利亚跟风投P2P,觉得高收益稳赚,结果平台暴雷血本无归,这些都说明,再聪明的决策,脱离现实就是纸糊的,一戳就破。
![]()
市场从不给赌徒兜底,万达这几年卖了80座万达广场求生,万科也收缩战线砍项目,都是在补当年的窟窿——敬畏规则、控制风险,才是活下来的根本。
地方财政以前靠土地出让吃饭,收入从8.7万亿腰斩,现在也跟着难受,产业链上的建材商、装修队都缺钱,这都是连锁反应。
![]()
开庭在即谁能笑到最后
11月3日开庭,结果现在谁也说不准,关键还得看当年合同咋写的,证据够不够硬。
但不管万科赢了13.8亿,还是万达保住了这笔钱,两大巨头都成了行业转型的“代价”——名声吵没了,以后谁还敢轻易合作?
房地产“高负债就能高增长”的日子早过去了,现在活下去得靠“稳现金流、控杠杆”。
普通人买房别光图便宜,五证得看仔细,选那些资金稳当的企业;投资也别碰高杠杆,踏实点比啥都强。
就盼着行业能早点走出寒冬,大家都能安心过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