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的上海,黄浦江吹来的风格外凉。上戏实验剧场内,刚下舞台的马兰还没顾得上卸妆,就在人群里找那位写信邀请的学者——余秋雨。她以为会出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先生,却迎面撞见一位步履从容、神情温和的中年男子。对方轻声开口,用略显沙哑的嗓音说:“唱得真好,我在书里猜过你的身段,今天算见着了。”
![]()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文艺圈正处在从集体创作到个人表达的过渡期。戏曲行当里,改革“推陈出新”的口号喊得响,可真正能稳住观众的,依旧是扎实功底。马兰1984年凭《女驸马》在香港一战成名,又因在电视剧《严凤英》中重现大家风采拿下“金鹰奖”。然而这位台上的“冯素珍”“严凤英”,台下常对同事说一句:“戏好,心里却乱,找不着进一步的路。”
正是这种困惑,让她在老师的书架上发现了《艺术创造工程》。书里把舞台视作“综合建筑”,把演员比作在时空里搭桥的人,这番阐释击中了她。那年夏天,她写信给作者,邀请他来听戏;没想到信还没寄出,就被剧团排练碰皱了边角,她干脆用钢笔在折痕上重新描线,显得说不出的认真。
![]()
余秋雨当时46岁,刚从北疆调研归来。改革开放给高校带来更自由的学术气氛,但外部市场对戏剧人才的吸附力也在增强。作为院长,他一边要守住校园的大门,一边又劝学生“走出去”。他对舞台实践的渴望,与马兰对理论滋养的需求不谋而合,两人的通信自此往返频繁,字里行间既谈昆曲“唱腔归韵”,也论黄梅“旋律平实”。有意思的是,两人极少谈及私事,直到第三封信才交换生日和家乡。
同年冬天,马兰受邀到上海连演五场。首场谢幕后,那位身形略高、戴着黑框眼镜的观众走上台来。灯光打在他风衣的肩头,仿佛给夜色抹上一笔暖黄。简短寒暄后,两人结伴穿过梧桐叶铺满的华山路。街角灯泡昏暗,汽笛声偶有闯进耳朵,他们却聊得兴致正浓:从徽班进京说到梅郎改腔,再聊到电视媒介对传统戏曲的双刃效应。时间不知不觉滑到凌晨一点,马兰笑着抬手:“得回剧团了,再聊就要起霜啦。”
![]()
接下来的日子,马兰在排练厅与剧院间来回穿梭;余秋雨则忙于《文化苦旅》的定稿。两人偶尔在电话里交换一句近况,“今天吊嗓子卡了高音”“刚批完学生论文”。语气平静,却透着含蓄的关心。1992年春节后,黄梅戏剧团赴北京演出,余秋雨在后台递上一束素色百合,引得同行侧目。有人打趣:“学者怎么也学年轻人送花?”他摇头回答:“不是浪漫,要让演员嗅到春天的味。”
闲言碎语随之而来:16岁的年龄差、南北不同的成长背景、一位曾有过前段婚姻的学者……老一辈戏曲票友甚至直言“郎才女貌未必长久”。面对议论,马兰在休息室对同伴说:“木头做家具,越用越光;人过日子,越老越懂珍惜。”那句后来常被引用的“婚姻如红木,越老越有价值”,正是在这种场合脱口而出的。
4月的一天,余秋雨带马兰去了上海徐家汇天主堂。雨后石板路泛着青光,两人并肩而行,没有任何仪式,只互换了一只竹编戒圈。当天傍晚,他们在长宁区民政局低调登记。46岁的文论家与30岁的黄梅名伶,就这样步入婚姻。签字时,工作人员按流程询问是否自愿,余秋雨轻轻点头;马兰答得利落:“愿意。”
![]()
婚后一年,余秋雨写《千年一叹》途中寄回多封家书,他将文稿复印装订后寄给马兰,请她提出“舞台视角”的意见。收到信件的午夜,马兰在吉祥里宿舍开着弱灯,边读边圈注,评点尺素里常见“此处有戏味”“节奏可再缓”。这些批注后来成了书稿再版的附录,让不少学术圈朋友惊讶戏曲演员的文字功底。
与此同时,马兰在黄梅戏现代化道路上迈出新步。她与乐队重新编排《天仙配》,增添管弦配器,又坚持保留板式变化。排练间歇,她常把余秋雨的随笔朗读给年轻演员听:“文化不是树在墙上的招牌,而是渗进生活的气息。”排练厅里因此多了几分书卷气,也平添不少笑声。
![]()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结合并未让个人事业被婚姻稀释。1994年,马兰参演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余秋雨坐在第一排观众席。当灯光熄灭,观众还在涌动,他起身走向后台通道,却被保安礼貌拦下。这位教授掏出胸前嘉宾牌笑说:“我只想告诉她一句,慢下场阶,小心踩裙摆。”短短一句嘱咐,被同事传成佳话。
进入新世纪,戏曲市场受影视娱乐冲击明显。有人劝马兰向电视剧转型,她却婉拒,只偶尔客串角色,更多时间投给剧团年轻人。她对学员说:“能站在戏班,就是传承。”余秋雨则继续著书讲学,偶尔客串“文顾”,为黄梅戏撰写英译简介。两条平行线,在日常生活里交替延伸,不见终点却平稳向前。
![]()
试想一下,若没有那本《艺术创造工程》,两人或许仍在各自跑道上疾行,互不相交。书信、舞台、民国旧巷、黄梅清唱,这些元素拼合成一段不同寻常的结合。外界关注年纪差、身份差,他们却在“戏”与“学”之间找到了对话的坐标。多年后,有记者再次问起婚姻保鲜秘诀,马兰答得简洁:“时间没那么可怕,用久了才知分量。”那句话听来朴素,却像落在木纹上的一道年轮,传递着坚硬又细腻的质感。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