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你可能有个普遍感受:什么都在涨。
连深圳都扛不住了。
7月1日起,深圳居民水价上调13.05%,每立方米大约贵了4毛多。
而这一波调整,已经在全国铺开:
- 北京居民水价逼近5元/吨
- 广州涨幅超34%
- 南京上涨26%
![]()
并且不止水费:
- 超过52个市县上调居民用气价
- 多地地铁、高铁票价上涨
- 部分公办大学学费也在调高
这不是局部试探,这是全国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提价。
![]()
长期以来,我们享受的是“隐形补贴”:
- 水、电、燃气价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 居民电价仅为全球均值的58.6%
- 部分城市甚至水价低于矿泉水
为什么能做到?因为一直是国家财政兜着。
本质是一种用低价换发展的模式:
生活压力低 → 消费活跃 → 税收上来 → 财政再补贴
但问题来了——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了。
过去20年,地方财政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什么?你我都知道:土地财政。
但现在情况是——
- 2023年土地出让金:5.8万亿
- 2024年跌破5万亿,只剩4.8万亿
当房价降、土地冷,财政失去最强发动机。
![]()
成本不会消失,财政压力必然会找出口,于是出现了一个关键词:
顺价机制
过去:靠财政输血维持低价
现在:让公共服务“自我造血”
所以提价不是意外,是结构性调整的开始。
我们不喜欢物价涨,但国家恰恰希望价格合理回升
政府工作报告定调: **CPI涨幅目标约2%**。
央行报告也直说: 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是货币政策重点。
![]()
因为没有物价上涨,就没有利润,没有扩产,没有就业,经济会“失速”。
于是你会看到这些动作:
- 银行大力推消费贷,利率低至“2字头”
- 消费贷款额度从30万提高到50万
- 刚需行业(电水气交通)率先涨价
天风证券估算:水电燃气上涨4%、6%、8%,能分别拉动PPI 0.5、0.7、1个百分点
这就是托底经济的必经阶段。
![]()
当土地不再“生钱”,过去被房价覆盖掉的公共服务成本,正在回到每一个人身上
这不是简单的涨价,而是一个时代的预算方式在彻底重写。
史诗级成本大迁移,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