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自古就有登高、赏菊、佩茱萸等习俗。但你知道吗?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不怕重阳节晴天,就怕重阳节下雨”?什么意思呢?为何重阳怕下雨,具体是什么说法?一起来看看。
一,“不怕重阳节晴天,就怕重阳节下雨”的谚语解读
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农民们不担心重阳节是晴天,反而担忧重阳节当天下雨。
![]()
怎么理解呢?
每年重阳节的固定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按照中国民间习惯的,以农历来划分四季的话,农历九月处在秋季。(注:民间常见的农历划分,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
按照自然节律来看,此时秋季秋高气爽,天气比较稳定,南北方降水减少。此时不下雨,也属于正常的气候现象。谚语“不怕重阳节晴天”,说的不过如此。
![]()
且如果重阳节晴天,往往意味着暖空气仍占主导地位,冷空气势力较弱,冬季可能会相对暖和干燥。
而重阳下雨,又为何要怕呢?
从气象学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重阳节一般处在寒露与霜降之间,正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关键时期。
![]()
此时如果出现雨水天气,往往意味着冷空气活动较强,冬季可能来得早、雨雪天气可能偏多,使得整个冬天会更加寒冷。
农民靠天吃饭,一旦遇到不好的天气,庄稼会受影响,为此,非常重视天气预测。
重阳接近冬季,是秋冬的过渡阶段,而冬季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来年的收成。虽然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但过量的积雪也会带来灾害。
![]()
过冷的冬季,会导致越冬作物如小麦遭受冻害,同时也会影响春耕的准备工作。
于是,有了“不怕重阳节晴天,就怕重阳节下雨”的谚语说法。
类似的谚语还有不少,比如“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等。
![]()
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思想一致,反映了重阳的晴雨,与冬天的冷暖有着紧密的联系。
另外,在古代,严寒的冬天意味着生活成本的增加。人们需要准备更多的取暖物资,如木炭、柴火等。
正如另一句谚语“重阳连阴灶里空”所言,如果重阳节就开始阴雨连绵,往往预示雨水频发,那么柴火就会被打湿,缺少干柴就很难做饭。
![]()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重阳节天气的谚语,并非全国统一。因为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不同,所形成的天气谚语也有所不同,甚至有些看似矛盾,我们不能机械地套用,而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来看。
二,那么,2025年重阳节气如何呢?
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未来三天,全国大部降水较弱,浙江南部、广东东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新疆,西藏等地部分地区出现雨雪天气。
![]()
基于这种情况,重阳节期间,我们可以根据当地具体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活动。
出行安排:无雨区,计划登高赏秋的朋友们,可趁着晴好天气抓紧安排,外出尽量做好防护,尤其是紫外线较强的地方,携带好遮阳伞和饮用水等。
衣物准备:由于昼夜温差大,早晚需着薄外套抵御凉意,午后可换单衣。
![]()
农业建议:从农业生产角度,农民朋友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比如适当的降雨有利于越冬作物的生长,但也需注意防病虫害。南方地区,秋收作物应及时采收,避免雨水耽误农时,影响粮食收成。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