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重庆网友通过社交平台发视频称,当地一小区疑似电梯从21楼“坠落”1楼,导致电梯内一老人受伤。该视频显示,有救护车前往小区将老人接走。
![]()
记者了解到,事发重庆巫山县。10月21日,记者从小区所在社区了解到,10月18日中午,该小区电梯因电力检修短暂停运,电力恢复后缓慢降至1楼,并非网传的“坠落”。事发时电梯内有一名65岁的老人和一个孩子,老人受到惊吓送医,经检查无碍。
事发小区物业负责人告诉记者,10月18日电力公司紧急通知,需对小区进行停电检修。“我们接到电力公司的电话后,立即在业主群发了通知,但两分钟后就停了电,有个老人和孩子没有看到通知进入了电梯,随即遇上停电,电梯停运了10分钟,乘客因此被困。”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小区电力恢复后,电梯以正常速度下降至1楼,老人出电梯后称“头不舒服”,随后物业工作人员拨打了120将老人送往医院。“我们给老人做了全身体检,检查结果显示没有问题,之后让老人在医院继续观察,第二天的检查结果仍然是没有问题。事后我们也让电梯维保公司进行了全面检查,确认电梯无故障。”
小编提示:
上述这种电梯“坠落”其实是电梯“滑梯”现象—一种常被电梯乘客误认为坠落的电梯自我保护运行方式。
“电梯滑梯”实质上是电梯启动“自动寻址”功能,将电梯运行到基准层站或就近平层复位的一种自我保护过程,并不是真的“坠落”!
电梯返回基准层站进行基准信号矫正,如果信号正常,电梯自动开门,放出乘客;如果信号异常无法消除,则可能将乘客困在电梯里。此时也不必过于恐慌,因为电梯是安全的。电梯制动系统会牢牢控制住轿厢,保护乘客和设备自身安全。
电梯“滑梯”原因分析
现代电梯是由微电脑系统控制的,通过设置多个信号监测点帮助电梯判断系统运行状态。在监测到某些信号异常后,控制系统发出复位指令,电梯停止正常运行服务,并从系统检测到信号异常的位置开始,以较低的速度直接返回基站位置(通常是地面层),在此期间电梯不响应外呼和内选信号,电梯到站平层后通常会自动开门。轿厢从启动至到站停止时的加、减速度控制在乘客生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会让人感到不适。常见的电梯“滑梯”产生原因如图1所示。
![]()
显然,这样的复位程序和运行状态是基于保护而设置的,在并非需要紧急停止的情况下,将轿厢以可控低速运行至基站,能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减少轿厢困人的发生次数,同时也降低了电梯异常信号演变升级为紧急停梯等故障的发生概率,是一种兼顾了乘客安全和电梯故障排除的自我保护和自诊断功能。
电梯“急坠”错觉成因分析
由于轿厢没有运行到乘客的目的楼层,容易让乘客误认为经历了故障,因“滑梯”现象而形成电梯“急坠”错觉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滑梯”时间较长,不安情绪容易在乘客间传播发酵,乘客对自身处境的认知产生严重偏差。现代城市建筑的楼层越来越高,如果电梯在较高层站发生前述信号异常,而以低速作返基站运行,则轿厢返回基站需要很长时间。以轿厢出现位置信息异常时的相对高度60m为例,轿厢从检测到信号异常位置,以0.25m/s的速度运行至基站需要4min的时间,这对希望尽快脱离困境的轿内乘客来说是煎熬的。又因“滑梯”通常是向下运行的,这就让乘客很容易将不受控制的电梯运行与“下坠”“急坠”等同起来。二是不同品牌的电梯进入“滑梯”运行状态时,其轿内显示、声音提示等应对方式不统一。部分电梯的轿内显示信息简单地从正常运行时的显示切换到故障显示模式,而不再有其他提示信息反馈给乘客。在轿厢内有限的可操作按钮均被设定失效、提示信息缺失的情况下,轿厢状态对乘客而言不可知、不可控,因而不可避免地加重了乘客的不安全感,电梯“急坠”错觉和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电梯“滑梯”衍生的不良影响
虽然“滑梯”对乘客安全和健康是无害的,但是,在此过程中,在轿厢内的选层信号消失且无法再次进行登记、轿厢内楼层显示可能异常而又无法观测到电梯的相对位置和速度的情况下,乘客感受到非正常的速度变化和对未知的不安,造成乘客对电梯“急坠”深信不疑,媒体亦常以“急坠”等关键词报道类似事件。
这对电梯行业本身及公众而言显然是不利的:“电梯惊魂”剧本在各类媒体不时上演,公众对于电梯安全的不信任日益加深,乘坐电梯变成一种心理负担;电梯企业饱受社会批评和舆论伤害,在如此广泛的“认知”下,专业人员的技术解析、业内专家的解读和事后的电梯安全知识普及都显得苍白无力,行业声誉受到极大损害。
而在电梯“急坠”过程中,部分乘客为“逃生”而选择的盲目自救行为极容易引发人员坠落、挤压、剪切等一系列次生伤害。
注:新闻素材来源于“极目新闻”百家号,“中国电梯”综合整理。
“版权声明:我们的目的旨在行业分享交流,传递行业正能量,讲好与特种设备有关故事,引导行业与公众守法合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