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颠覆性的技术了。德国已造出世界上最小的OLED像素,尺寸仅300纳米x300纳米,这意味着一个1080P的全高清屏幕,将缩小到只有1平方毫米的面积!
你没看错,这项颠覆性技术将可能彻底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让科幻电影中那种轻便、无感的智能眼镜和AR显示器真正成为现实。
2025年10月24日,这项惊人的成果刚刚发表在知名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
你可能会想:“不就是把屏幕做小吗?有啥了不起的?”
问得好。但在纳米世界,物理规律会变得极其“诡异”。过去,科学家们一直被一个魔咒所困:当你想把像素缩小到比光的波长还小时,一切就都会失控。
问题出在电极上。当你把电极做成纳米尺寸,它的边角就会变得无比锋利。就像“避雷针”一样,所有的电流都会疯狂地涌向这些尖锐的角落。
这种失控的电流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它会催生出一种叫“金属灯丝”的微小结构,像树根一样野蛮生长。
然后——“啪”!短路了,整个像素瞬间报废。
这就是为什么以前的纳米OLED要么暗得可怜,要么英年早逝。这简直是个悖论:为了做小,你必须缩小电极;但一缩小电极,它自己就“作死”了。这路,难道走到头了?
![]()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JMU)研究团队偏不信邪。他们想出了一个“反直觉”的天才方案。
既然问题都出在电极的边角,那……我们干脆不让边角发光不就行了?
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先用一层高质量的绝缘材料,把整个300纳米的金电极严严实实地“盖住”。然后,施展“纳米微雕”技术,只在电极最平坦的正中心,开了一个直径200纳米的圆形小孔。
这就是关键的“纳米孔径”技术。所有的电流被迫“排队”,老老实实地从这个中心小孔均匀地注入。那些惹是生非的“边角料”全被“关了禁闭”。
结果呢?奇迹发生了。
![]()
没有了捣乱的边缘电流,灯丝不再生长。这个仅有300纳米的像素,不仅稳定地亮了起来,而且亮度高达3000 cd/m²,与5x5微米的传统OLED像素一样高,效率也达到了1%!更夸张的是,它的响应速度快到可以轻松超越标准视频帧率。首批样品在普通环境下放了两周都还很稳定。只能说,德国工艺,虽迟但到则惊艳。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当一个像素只有300纳米,一个1080P(1920x1080)的显示屏,理论上真的可以被压缩到仅仅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
未来,显示器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它可以被无缝集成到你的眼镜架上,甚至……你的隐形眼镜里。
当然,团队也承认,目前1%的效率还有提升空间,而且他们还需要搞定全彩的RGB三原色像素。但无论如何,这扇通往“微观显示”世界的大门,已经被这群德国科学家一脚踹开了。
![]()
参考文献:
Zhang, C., Ewald, B., Siebigs, L., Steinbrecher, L., Rödel, M., Fleischmann, T., Emmerling, M., Pflaum, J., & Hecht, B. (2025). Individually addressable nanoscale OLEDs. Science Advances, 11(43). DOI: 10.1126/sciadv.adz857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