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冲奶水温40℃、辅食添加需单一观察三天防过敏。”这样的细节,以往只出现在育儿笔记,如今却走进了大学课堂。近日,媒体记者探访了开设托育相关专业的学校。在齐鲁师范学院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实验室,一堂“带娃”实践课正在进行,冲奶、喂奶、拍嗝、洗澡、换尿布、哄睡.....学生们正通过内置芯片的AI仿真婴儿和VR设备,沉浸式学习如何科学照料0-3岁婴幼儿。有人讥讽:“上大学四年学拍嗝、换尿布,岂不是大材小用?”这种声音看似调侃,实则狭隘。
事实上,育儿早已不只是“家务活”。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000万名三岁以下婴幼儿,超三成家庭存在托育需求。双职工父母的时间被工作切割得支离破碎,祖辈精力有限,带娃焦虑成为普遍的社会情绪。现实中,奶粉冲错比例、辅食添加过早、发热乱用退烧药的“经验式育儿”屡见不鲜。正因如此,系统化的科学育儿教育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全国有600多所高职专科学校开设了与托育相关的专科专业。今年4月,教育部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本科教育学类。从专科到本科,与婴幼儿有关的专业人才培养越来越深入和完善。
有人仍质疑:大学生去当育婴师是不是学历贬值?这种论调是以旧眼光看新职业。这个新专业的课程体系覆盖婴幼儿生理、心理、营养、急救、教育等核心领域,学生要学习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应急技能,掌握儿童疾病识别、心理安抚等专业能力。它培养的不是“高级保姆”,而是一批懂医学、懂心理、懂教育的复合型托育人才。学生要学会的不只是“怎么看护”,更要掌握这个阶段的教育原理,并将之运用到机构、家庭、社会等各个场景。
事实上,“带娃专业”的就业方向也可能超乎想象。随着国家普惠托育政策推进,社会对托育服务的期待不仅是满足数量,对质量和安全也有更高的要求。据相关高校负责人介绍,“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毕业生可在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托班、托育机构、早教中心、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儿童服务机构中,从事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科研以及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目前我国持证保育员约50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不足一成。科学育儿就是要让托育服务从“有人带”走向“带得好”。如今,一二线城市专业育婴师月薪已达8000至1.5万元。育儿不只是情感付出,更是技能劳动,它值得被尊重,也值得被专业化。
当然,如果高学历育儿师只流向高价托育机构,科学育儿就可能成为富裕家庭的专享服务。科学育儿的价值,理应是全民共享,而非价格门槛。要实现这一点,政府和社会应同步发力,完善普惠托育体系,规范市场价格,设立服务标准,扩大公共岗位,强化监管保障。
带娃是本能,带得好是学问。当“带娃”成为本科专业,社会认知也必须同步更新。随着国家普惠托育政策推进和越来越多的专业托育人才的出现,中国的育儿方式或许能从“凭经验”走向“靠科学”,从“托一托”走向“育未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