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谈评论员 曹林
教育部新近出台的(点击即可跳转),被不少媒体概括为“护心”十条,恰如其分。它将学生护在手心,把学生当成宝贝,而不是考试和升学的工具。立德树人,首先要“树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是完整的人。
“护心”十条,条条针砭教育痛点: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条条有的放矢,措施具体可行,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可监督的执行导向。
可以看出,十条是统领和概括,直面基础教育中存在的现实痛点,是教育部门长期调研与社会关切的集中回应。措施之所以能精准落点,源于深入的基层调研和广泛的意见汇集——真正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心中,听取家长、教师和社会多方声音,才抓住了最关键的教育问题。“护心”十条,既是学生的痛点、家长的痛点,也是育人者和社会的共同痛点。
教育部2024年就决定,自当年起将每年的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系列政策部署,表明学生心理健康已上升为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重大教育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错误观念和惯性思维,往往成为改革推进的“隐形阻力”,需要靶向治理、精准破除,抓到实点。要让“护心”十条真正落地生根,还需警惕教育实践中容易陷入的五大陷阱。
其一,升学率陷阱。一俊遮百丑,升学率高似乎能掩盖一切问题。只要有学生考上名校,心理健康、身心平衡、教育质量等问题就常被忽视。这种“升学率崇拜”,不仅与健康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也容易在基层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那种拼命卷学生,拼命压榨学生的休息时间去提高升学率的地方,可能升学率就是会高一点,却在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生不是单向度的升学工具,而是一个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完整的人,人生的路很长,不能让学生“累”在“病”在起跑线上。
其二,“例外论”陷阱。很多减负规定,都容易被“例外论”消解。初三面临中考,高三更是面临“决定命运”的高考,一到升学关口,“特殊情况”便成了理由。比如“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双休日保障”原本适用于所有年级,但在实际执行中,常被以“升学压力大”为由“临时搁置”,形成一种“合法性例外”。这种“例外论”看似合理,实则加剧了学生心理负担。实际上,越是到了初三、高三临近升学关,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社会期待高、升学焦虑重,越容易出心理问题。初三、高三学生不仅不能例外,反而需要格外的关注,格外的保护。
如果任由“例外论”蚕食十条,一方面心理健康的重点保护人群反而成为盲区;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衍生出“例外的例外”,每个年级都能找到例外的理由——在焦虑营销下,从出生到高考再到大学,每个年级“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每个时间“都是学生的分水岭”,每个学期的暑假“都是最可怕的”。如若任由例外侵吞,学生的心理健康何处安放?
其三,形式化陷阱。要避免执行层面的形式主义心态,让好政策沦为花瓶,难以在基层末梢真正惠及学生。很多政策特别好,条条针对现实问题,但一些地方很容易把政策当成一阵风的形式:只是一时的要求,只是写在文件里,只是口头上说说,不执行也不会有什么后果。久而久之,政策就止于纸面上了。
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什么“奢侈品”,不是学习之外的附属品,必须有严格执行的要求,有落到实处的监督,违反了会受到惩罚,这样才能破除那种“只是走走形式、喊喊口号”的错误预期,真正在行动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起来。
其四,问题化陷阱。我在媒体工作时,经常收到一些学生来信,抱怨个别学校的“心理筛查”程序变成一种“问题学生”筛选。学生心理的问卷调查中,如果学生诚实写下自己的心理问题,发出求助信号,很容易被缺乏专业素养的老师当成“问题”——这个学生的心理有问题,这种“问题标签”带来的不是帮助、关怀和疏解,而是另眼相待,学校害怕担责,告诉家长,让家长严加看管。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看心理、把心理问题当麻烦的低认知观念,逼得学生不敢在学校向老师坦陈心理问题,不敢倾诉和表达,压抑在心中成为一种静默的存在,到承受不了更大压力时才以问题方式爆发出来。
要破除问题化陷阱,就必须去污名化心理问题,必须给学生的心理问题脱敏,去问题化,去麻烦化,真正关爱并疏解他们的心结,提升心理介入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而不是当成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五,原子化陷阱。实际上,教育部这个“护心”十条,不只是针对学生,而是基础教育整个系统。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源于一个在整体上有着健康人格的生态系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老师,是教不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的。一个家庭父母的心理不健康,学校再强调心理健康,回到家里也很容易打回原形,然后形成家校的恶性循环。
所以,“护心”十条特别强调,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设,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同时注重家校协同,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覆盖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整个生态链,让关爱成为贯穿教育系统的共同意识,而不是仅仅把学生当成一个孤立的原子。
超越这五个陷阱,打破这五种魔咒,充满政策关怀的“护心”十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让政策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阳光教育中成长,让健康的心灵支撑健全的人格,让立德树人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编辑:褚孝鹏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