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谈及2025年10月26日美国与泰国发布的联合声明,许多人或许会稍显困惑——两国宣称达成了“对等贸易协议”的初步框架,但细究条款内容却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泰国方面承诺取消约99%来自美国商品的进口关税,涵盖全部工业制成品、食品以及农产品类别。
相较之下,美方并未同步削减对泰关税,仍维持平均19%的基础税率不变,仅表示将就部分商品探讨零关税的可能性,而具体涉及哪些品类尚未明确,相关清单还需后续谈判敲定。
所谓“对等”,在此情境下似乎更像单方面的积极投入。在泰国做出如此大规模让利之后,外界不禁发问:美国是否会借此协议为杠杆,推动泰国调整其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政策?
![]()
此次泰国开放近全面免税准入,并非象征性举措。从汽车零部件、高端电子设备,到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再到薯片、巧克力等日常消费品,几乎所有美国出口至泰国的商品都将享受零关税待遇。
依据泰国商业部于2024年公布的年度贸易数据,该国每年自美进口总额约为380亿美元。这意味着一旦新机制落地,绝大多数美国产品的进入成本将大幅降低,对于美国出口企业而言,相当于成功撬开了东南亚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的大门。
然而美国方面的回应显得极为谨慎:基础关税水平纹丝不动,仅提出愿与泰方协商部分商品的关税豁免,且目前连拟议中的优惠商品目录都未形成草案,实际回馈仍处于高度不确定状态。
![]()
那么,为何泰国愿意承担如此明显的利益倾斜?官方解释是希望通过前置性的市场开放,换取美国在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松绑,尤其是针对橡胶制品、香米、电子元器件等长期受阻于非关税壁垒的出口主力产品。
但从现实风险来看,此举代价不小。2024年泰国对美贸易逆差已达82亿美元,随着大量低价美货涌入,进口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导致逆差持续攀升。而美方承诺的回报尚无具体路径,这种“先兑现、后等待”的策略本身就蕴含巨大变数。
除了关税层面的让步,泰国还在多个战略性产业向美国释放重大利好。在汽车产业上,泰国正式表态将接受符合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及排放规范的车辆直接入市,无需额外改装或认证。
![]()
作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制造与消费国,泰国2024年的本土整车组装量占区域总量的四成。此项政策意味着美国车企可省去高昂的本地化适配支出,得以与日系、德系品牌在同一平台上展开竞争,极大增强了其区域竞争力。
医药领域更是迈出关键一步:泰国宣布将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审批结果作为医疗器械和处方药进口的核心依据,实质上简化了美国药品进入本国市场的行政流程。
根据泰国卫生部门统计,当前美国制药企业在该国高端药品市场的占有率已达42%。随着新规实施,这一比例有望继续上升,进一步巩固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主导地位。
![]()
能源合作方面,泰国同意批准美国乙醇燃料的进口许可,标志着美国生物能源企业终于突破东南亚市场的制度障碍。近年来,泰国正积极推进生物柴油与燃料乙醇替代传统石化燃油的战略转型,美国能源公司早已觊觎此市场良久,如今终于获得合法通道。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份协议背后潜藏的地缘经济逻辑与中泰经贸关系密切相关。中国是泰国在东盟之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2024年双边贸易额高达1320亿美元,不仅是中国在东南亚的关键节点,也是泰国农产品和电子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例如,泰国生产的橡胶制品中有七成销往中国市场,大米出口的55%也依赖中国市场需求消化。而美国在过去与韩国、澳大利亚签署类似贸易安排时,屡次嵌入隐性约束条款。
![]()
这些条款虽未公开写明,但在执行中常包含“要求缔约方在对华经贸行为中遵循特定准则”的暗示,甚至间接施压盟友限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或新能源车的市场准入。
尽管当前美泰协议未明文提及中国,但结合美国一贯的操作模式,很难排除未来美方借零关税清单谈判之机,向泰国施加压力,促使其调整对华关税结构的可能性。
举例来说,若美方要求泰国对自中国进口的机械设备、电子元件加征附加税,或限制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当地销售份额,势必引发连锁反应。毕竟,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泰国2024年的市场份额已攀升至18%,正快速侵蚀传统欧美日车企的既有阵地。
![]()
一旦美国借协议机制施压,泰国将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对美作出实质性让步后的履约压力,另一边则是与中国之间深度交织的产业链与贸易网络。如何在两者间寻求平衡,将成为考验曼谷外交智慧的重大课题。
此外,农业领域的潜在冲击也不容忽视。美国一直致力于提升其小麦、玉米、猪肉等农产品在东南亚的渗透率,而泰国的大米、天然橡胶正是面向中国市场的重要出口支柱。
倘若美国借协议影响力,促使泰国优先采购美国农产品,或将压缩中国同类产品进入泰国的空间;更进一步,若推动泰国对中国农产品加征关税,则可能严重扰乱现有的中泰农业贸易格局。
![]()
须知,中泰之间已有《中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定》作为制度支撑,双方在投资、物流、金融结算等多个维度的合作远比美泰深入。一旦美泰协议被赋予对华牵制功能,极有可能打破现有经贸生态的稳定局面。
接下来需重点关注三大动向:首先是美泰关于零关税商品清单的谈判进程,观察美方是否在谈判中引入与中国相关的附加条件,或试图通过USTR(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官方文件传递对华政策诉求。
其次是泰国政府的应对姿态,特别是商业部是否会公开澄清“不会因美泰协议改变对华关税立场”,或主动推进中泰经贸深化措施,如提升中泰铁路货运效率、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使用比例等,以展现其独立平衡的外交取向。
![]()
第三则是东盟整体的反应动向。鉴于泰国为东盟成员国,其与美国达成的协议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影响其他成员国对华贸易政策走向。若东盟能够集体发声反对将双边贸易协定与第三方政治因素挂钩,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美国的地缘经济操控行为。
综上所述,这份名为“对等”的美泰贸易框架协议,表面聚焦双边经济协作,实则暗含复杂的战略博弈。泰国以空前力度释放市场红利,能否换来美国真正的对等回应仍有待观察。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该协议是否会演变为美国干预中泰经贸关系的工具,进而重塑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贸易秩序。这不仅关乎区域国家的主权选择,也将深刻影响未来亚太经济格局的演变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