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反智的年代:美国知识分子的危机和困境》是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代表作,书中首次提出“反智主义”这一概念,并描述了反智主义是如何贯穿美国的历史进程和实用性的美国文化,深入剖析了美国反智主义的历史渊源,说明在教育、政治和商业等不同领域中知识分子和大众的矛盾。该书是研究美国社会和知识分子状况的经典之作,深刻阐释了美国社会的文化基因,对当下的美国社会仍有一些借鉴,对国内读者了解美国社会,并反思自身也有很大价值。
![]()
《反智的年代:美国知识分子的危机和困境》,[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著,易 如、易雨茜 译,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艾森豪威尔的当选得益于反智主义
本书主要是从特定的方面对美国的早期历史进行梳理,但是写作灵感却来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政治氛围和智识境遇。在这之前,“反智主义”这一术语还鲜为人知,但在那十年之中,却进入了美国人交相批判以及学院派内部彼此谩骂时所使用的话语体系。过去,美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会对普遍存在的蔑视智识的现象感到沮丧甚至痛恨,但美国智识圈外的广大民众在反对智识上却达成了前所未有地一致,仿佛掀起的是一场全国性的批判知识分子的运动。
最初,正是“麦卡锡主义”唤起了大家的惊恐之心,理性批判在这个国家坠入了毁灭性的低谷。当然,麦卡锡掀起的系列风暴并不只针对知识分子,他背后还酝酿着一步更大的棋,但知识分子却首当其冲地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甚至麦卡锡的追随者们还因为知识分子们遭到攻击而欢呼雀跃。他每一次针对知识分子以及大学的攻击都会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一大群中低层检察官们的竞相效仿。麦卡锡发动的一连串批判掀起了民众的狂野恶毒、无知无趣,在这种氛围之下,1952年的总统竞选戏剧性地成了互相对立的候选人之间展开的一场理智和粗鄙的对决。其中一方是阿德莱·史蒂文森,他认为知识理性在美国近代历史中的作用无人能敌。另一方则是艾森豪威尔,他思想相对传统且不善言辞,又受到不太讨人喜欢的尼克松的牵制,甚至其竞选策略都并非出自本人之手,而是由他的竞选副手及共和党内麦卡锡派们一手策划。
艾森豪威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既有知识分子自身的问题,也跟他们遭受的批评有关,这反映了知识分子在美国不受待见的程度。连《时代》这个时论周刊也不可思议地大摇其头,它指出,艾森豪威尔的胜利“揭露出了一个长期存在的令人不安的事实:在美国知识分子和民众之间存在一个不该有的巨大鸿沟”。小阿瑟·施莱辛格在选举后所写的一篇文章中辛辣地指出,知识分子“处在一种境况之中长达十年而不自知”“商业挂帅的后果之一就是不可避免地带来庸俗化”。如今,知识阶层被人们视为怪物和呆瓜,对执政党来说,他们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而且也不被人理解和认可,却常常成为替罪羊,从珍珠港遇袭到所得税,为所有这一切背锅。
让我们先来看看那些对美国知识分子最不满的人给出的定义。
例1:在1952年总统大选期间,需要有一个术语专门用来表达对智识群体的蔑视。当时这种情绪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表明立场的一个标识。起初,采用的是“呆瓜”一词,这个词原本并不会引起别人强烈的反感,但很快就被赋予贬义的内涵,跟之前所用的“高眉”一词相比,显得更加尖酸刻薄。在总统竞选后不久,一个右翼鼓吹者及通俗小说作家路易斯·布伦菲尔德就宣称,人们不久就会发现这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将会是如下情形:“呆瓜”,指的是那种假装自己拥有知识,实际上却非常肤浅的人,这种人往往是一名教授或他的弟子。处理问题时他们总是过于情绪化,缺乏男子气,他们傲慢而自负,目中无人,蔑视能工巧匠们的实践经验。其实他们自己思想混乱,执迷沉醉于某种强烈而伤感的末日综合情绪中,赞同中欧社会主义的信条,反对沿着古希腊—法国—美国所传承的民主自由思想;推崇尼采的旧式哲学伦理观,这种伦理观束缚人性,强调羞耻感。一个道貌岸然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遇事喜欢思前想后、左顾右盼,以致会因不知所措而举步不前。他就是一具活生生的僵尸。
布伦菲尔德评论道:“这次大选反映了很多情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些‘呆瓜’与常人的思维和感受有着天壤之别。”
例2:艾森豪威尔总统在上任两年后正式认可了这种对知识分子近乎侮辱性的观点。1954年,他在洛杉矶一次共和党会议上发表的演说中提到一位工会领袖告诉他的一个观点,只要让人民了解整个真相,他们便会做出正确选择。艾森豪威尔进一步补充道:很高兴能听到一位工会领导说出这样的话。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巧舌如簧的所谓知识分子却在到处说着那些跟他观点不合的人的不是。
我还顺便听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知识分子定义:一种啰里啰唆、说的比自己懂得还多的人。
例3:20世纪50年代,正式场合中出现的这种反智主义主要表达的是传统商人对那些专家们的一种猜忌和怀疑,无论是在科学实验室、大学校园还是外交圈,都不是商人所熟悉的领域。而极右翼分子对知识分子所表达的敌意则要尖锐无情得多,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仇视一切受教育的、有教养的、受人尊重的、井然有序的、脉络清晰的人和事。20世纪50年代在右翼分子所掀起的运动浪潮中充满了各种蛊惑人心和冷嘲热讽的语句,像“国务院里……哈佛教授,思想扭曲的知识分子”,还有“那些人胸前挂着PBK协会的金钥匙、荣誉等身”,却缺乏“基本的诚实和常识”;“今天美国最受尊敬的一群人,血统纯正、有教养、学历高的绅士和学者,他们获得的大学学位多如牛毛……支持阿尔杰·希斯的好人”;“穿着条纹西裤,模仿英国口音的傲气十足的外交官”;还有那些带着儿童手套,待在香气扑鼻的客厅里却装模作样想要对抗共产主义的人”;“那些鄙视处在美国中心的中西部和西部地区居民的”东岸佬;还有那些“祖先可以追溯到18世纪甚至更早时期”的人,然而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度却令人怀疑……
麦卡锡自己也发现,美国当前困境的核心原因是美国社会的某些领域中存在着最牢固的阶级固化现象,他在已经公开出版的惠灵演讲中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实施反叛行为的往往是那些在美国得到优待的人。出卖这个国家的并非那些少数族群或者不太幸运的群体,而是那些能够享受地球上最富裕的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福利的人——最优雅的豪宅、最好的大学教育、政府部门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工作。在国务院中,这点尤为突出。那些出生时嘴里就含着银汤匙的年轻人是其中最糟糕的。
原标题:《把知识分子称作“呆瓜”的“反智主义”》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蒋楚婷
来源:作者:[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