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2026年国考报名全部结束。招录规模略有缩减,报考热情不减——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布数据,共有371.8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报录比约为98:1,较上一年进一步提升。
“宇宙尽头是‘考公’!”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至少在很多个平行宇宙里这已经是大结局了。
时间拨回2023年春节前后,一条名为《带你了解真实的基层,县委书记权力到底有多大?》的视频在返乡情绪与《县委大院》电视剧热播等背景加持下迅速登上bilibili网站首页热门。一天之内播放次数就超过了100万次,之后更是超过了500万次,这令新晋up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聂辉华始料未及。
后续发布的与乡镇、县局和“体制内”相关的几个视频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于是这位发表等身、有近20年基层政企调研经历、有国家高端智库管理经验的组织经济学教授不仅认识到了“网络学堂”的影响力,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网友群众对基层生态、基层治理的兴趣与求知欲。
用年轻网友的话来说,就是:
曾经的我不屑一顾,如今的我逐字摘录。
就这样,一门含20节课加2节番外的课程《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上线,迅速成为爆款后便长期高居知识付费区的第一名。
![]()
是什么内容,能令爱说“下次一定”的年轻网友老老实实付费听课呢?
制度背景→基层治理→区域发展→个人抉择
还是有点抽象。
“什么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架构”“中国城市的等级体系”“理解官场的晋升路径”“重大政策是如何出台的?”“县委书记的‘三座大山’”“乡镇党委书记的挑战”“基层招商引资的秘诀”“别拿街道办不当干部”……“土地财政还能持续吗”“大国大城还是均衡发展”“投资不过山海关?”“乡镇年轻公务员如何有作为、有前途”?
聂辉华教授用足够直白的语言、用身经百战的见闻与理论,直截了当地探讨了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要理解中国国家运行的制度体系,也要理解自己所处的基层位置——基层,不仅是体制内,也关乎体制外的围观者与接触者。
截至2024年,中国有2846个县级区划、约3.87万个乡镇或街道,还有约48.9万个行政村、233.2万个自然村。每个人都在不同层次的基层中工作、生活,基层是中国的底色。
2026年公务员考试招考岗位的数字也反映了这一点:县(区)级及以下职位招录人数与报名人数约占总报名人数的75%;市(地)级占比约15%;中央与省(副省)级职位报名比例相近,均约为5%。基层无疑是岗位的重心。
在视频获评“甄选课程”的同时,聂辉华教授也入选了年度“宝藏老师”。目前他在b站拥有超过70万关注者,主页发布的视频动态累计获得了超过3000万次的播放量,称得上是拥有网络学生最多的经济学教授之一。
不管是在往年接受采访时、写时评时,还是在b站的视频里,聂辉华教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
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而观众最爱问的,除了工作的疑惑,就是:
聂老师,什么时候出书?我想买!
经过近两年的修订与打磨,2025年10月28日,《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由世纪文景正式出版上市。这部著作在课程基础上扩充了资料、数据、细节与案例,并调整了结构,旨在成为当代读者认识基层生态、制度结构,理解中国国家治理与社会经济运行的不二之选。
《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聂辉华 著
三大板块呈现“宇宙尽头”的世界
全书分为制度背景、权力运行、基层治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两个章节是本书的重心所在,介绍了当代中国的组织结构、贯穿古今的治理逻辑与区划演变,以及对资源分配和各层级官员有深刻影响的行政等级体系。作者还推导出了一个“内外部冲突的双均衡分析框架”,提出从集权—分权角度理解一整套制度体系。
![]()
清晰地展示中国的行政机构结构(局部)
第二部分介绍权力的运行,包括《基层首长的权力清单》与《国家治理的毛细血管》两章内容。县委书记究竟有多大权力?不同部门区别有哪些?不同职务的权责如何划分?街道办的干部是什么级别?城乡基层岗位有何异同?乡镇公务员有哪些出路?“村长”“村官”不是“官”?为什么基层干部都觉得“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无比形象?——关于基层,我们似乎最熟悉,但是一涉及具体问题,这些信息又变得无比芜杂,本书结合学理、制度安排和实际情况做了分析梳理。
第三部分更加具体地探讨了地方主官的挑战、基层公务员的激励、基层治理的困境与区域协同发展之路。作者首先探讨了区县、乡镇或街道干部的任务、压力、升迁、考核,进而分析了招商引资、土地财政、地方债、人口流失、县城电商等发展问题。最后,作者化用本书提出的内外冲突的双均衡分析框架,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讨论了地区差异与基层治理。辨析“大国大城”还是“均衡发展”本身就是区域发展和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而区域发展主要看城市,城市发展看营商环境,由此引出了作者及其团队针对全国范围内营商环境的评估与研究成果。
![]()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说“宇宙尽头是考公”?
常言道,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这个问题的重点或许在于,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这么想。但当“为什么”的问题过于复杂时,至少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考公的尽头是什么——不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而是翻转视域的开放宇宙,是依然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
《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内文
理论框架、实证分析、调研素材,反对“黑板经济学”
在本书导论中,作者直言:
关于中国基层治理的著作并不算少,为什么还需要再看我这本书呢?我认为,本书的一个主要特色是,它融合了经济学的方法论优势和我个人丰富的调研经历,我将其概括为:理论框架 +实证分析+实地调研。
以博弈论分析存在互动策略时参与人如何作出最优决策;
以契约理论分析国家、企业或非营利组织等组织的边界、权力结构等问题;
以次优理论讨论国家治理体制的系统性改革与制度韧性;
以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属地管理与“政治承包制”;
形形色色的政治经济学问题通过理论抽丝剥茧,以极致通俗的语言表达,冲击并重塑读者的常识。
而为什么经济学家要研究体制内的生态?
作者在书中回答:
要解释中国的高速增长,就必须解释中国的官僚体制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有两大动力:官员的激励和企业的活力。
作者特别指出,为了读者阅读方便,书中没有放任何数学模型或者计量表格,一些学术性的解释或者文献都尽可能放到注释里进行说明或展开,这一做法与本书所在的“中国之治”书系的前作们不谋而合。
除了大量直观图表,本书还别出心裁,用与正文相区别的楷体标出了作者亲历的调研素材。在理论的间隙,这些来自调研见闻、饭局探讨、推心置腹、业务交流等场合的个性化表达,生动、细节而直白地呈现了基层实况:
现在基层最怕这四个字了,因为“属地责任”意味着最终落实要靠基层,责任也在基层,可是安排任务的往往是“条条”部门,制定政策的也是“条条”部门。
上级的卫星年初在我们这个地方上空飞一下,拍下一张图片(遥感技术监测),然后年末又拍一次,两次一对比,就知道你这个地方是不是占用了农业用地。
短期内最大的压力,肯定是维稳和安全;但是长期内,最大的压力是人口流失。
《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前言
从上下同治,到中国之治
在《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中,作者没有止步于梳理和呈现,而是提出了他对于中国之治的思考,即追求上下同治。
上层充分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基层充分发挥激励和信息优势。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在理解中央政府的决策约束、理解基层的结构与运作机制后,再回过头来看如何充分地激活基层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双方如何充分地协调目标和做法,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制度韧性的奥秘也正在于此。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繁荣昌盛的局面,无一不是“上下同治”的结果。
本书封面不用少数人所在的北上广深,也不刻意选用乡野农田,选用了今日忙碌而平静的大运河,从其身世与古今扮演的角色折射着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
从“国家移民管理局瑞丽遣返中心一级警长”到“商务部办公厅一级主任科员”,从“陕西省商洛市气象局办公室业务管理四级主任科员”到“中国人民银行舟山市分行综合业务部门一级主任科员”,国考报名时天南海北超过2万个岗位令人眼花缭乱,但每个岗位细细一看又是千军万马。
这么多机关单位、这么多公务员岗位,各自属于什么序列、什么级别?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的单位岗位,它们相互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依照着什么样的条理编织成了一个国家的行政与官僚系统?为什么大家争着成为这个庞大机器的细密一环?进入基层体制内之后,前面所有的问题就都有答案了吗?
读懂基层,才能读懂中国。同样,理解中国,才能理解基层。
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
聂辉华 著
⚪ 读懂基层,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
⚪ 由制度背景、权力运行、基层治理入手,构建读懂中国政治经济运转的认知框架
⚪ 理论框架 +实证分析+实地调研,百万网友的“宝藏老师”聂辉华教授20余年教研精华之作
⚪ “社会大学”的教科书,也是职业生涯的参考书
⚪ 刘守英、何刚、冯军旗推荐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