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杨振宁去世已经十天,普通大众依旧觉得悲痛,更别提他的至亲家人了。
![]()
10月18号去世当天,全网都在进行悼念,清华大学更是第一时间设立了缅怀室,对外开放七天,照片前摆满了黄白色菊花。
![]()
香港中文大学紧随其后,调研室正中间摆放着杨振宁照片,投影仪里播放着他的生平。
![]()
10月24号,杨振宁追悼会在八宝山正式举行,他身盖国旗静静躺在松绿翠柏中,规格很高,也算完成了此生夙愿。
![]()
无数自发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的人们排起长队,人手一本杨振宁的生平,一边看一边等待悼念,“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九个大字格外显眼,悲伤布满所有人的脸庞。
![]()
翁帆站在家属首位,紧随其后的是杨振宁的女儿杨又礼、弟媳谭茀芸、次子杨光宇。
![]()
众人疑惑,弟妹都到场,和翁帆站在一起,送别大伯哥了,怎么弟弟杨振汉没来?
杨振汉和杨振宁的关系非常好,兄弟俩经常一起畅谈,两对夫妻还结伴去旅游,按理说,杨振汉见了杨振宁最后一面,不应该不送他最后一程。
![]()
10月25号,清华大学专门发的一条“亲友深情追忆往事,缅怀杨振宁先生”的视频给出了答案。
![]()
原来,杨振汉那天到了追悼会现场,只不过已经93岁高龄的他无法站立那么久,作为家属,早早做完告别仪式后,就到休息室坐着了。
杨振汉提起了一段2015年的往事,他到归根居住了八天,大哥跟他说了很多话。
![]()
归根居是杨振宁的住所,他自己进行的命名,意味着自己漂泊半生,回到了自己的根。
早在1971年回国的时候,杨振宁就看到了中国的巨变,后来他写了一本《曙光集》,感叹中国真正看到曙光了。
![]()
2003年底,杨振宁回国定居,住在清华校园里,经常各地走访,他又看到了这些年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枝繁叶茂的强盛,很想再写一本书,可惜年纪大了,只希望将来有人能写出这样一本书。
![]()
没能写出这本书,成了杨振宁的遗憾,但现在弟弟杨振汉亲口说出这件事,或许未来真的会有人弥补上这份遗憾。
其实,除了没能再写一本书的遗憾,杨振宁还有一个更大的遗憾,就是1973年 父亲杨武之临终前都没能宽恕他加入美籍一事。
![]()
杨武之非常爱国,1923年,杨振宁刚2岁,杨武之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铆足了劲儿在斯坦福和芝加哥读书,1928年毕业后即刻回国,先后在厦大、清华、西南联合大学、同济、复旦做教授,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数学方面的人才。
![]()
1957年,杨振宁获得了到瑞士日内瓦工作几个月的机会,他联系父母,不久后,杨武之带着妻子以及杜聿明写给女儿杜致礼的一封信,赶到日内瓦,阔别12年后,父子俩终于见面,相谈甚欢,可面对父亲提出的回国要求,杨振宁沉默了。
![]()
父亲无奈,临别前写下“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十四个字送给杨振宁和杜致礼,提醒儿子儿媳,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养育之恩。
![]()
令人惊喜的是,几个月后,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震惊世界,杨武之十分高兴,可等了很久都没接到儿子要回国的消息,于是在1960年、1962年,杨武之又两次赶往日内瓦,劝儿子回国,都失败了。
![]()
儿子不回国,杨武之本来就很心痛了,没想到,杨振宁还瞒着他加入了美籍,这一行为让他郁结于心。
父亲至死都没宽恕自己,这成了杨振宁最大的遗憾,庆幸的是,2015年,杨振宁退美籍、重入中国籍,他时刻不敢忘自己身体里循环着父亲的血液、流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
如今,杨振宁已去,相信在另一个世界里,他可以坦然面对父亲了。
![]()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渌说,杨振宁在学问和人品上,都是他仰望的存在,他要继承杨振宁的家国情怀。
![]()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说,杨振宁在清华的优秀人才培养上花了很大心血,是他们的主心骨,清华少了这么一个睿智的大师,是重大损失。
![]()
杨振宁生前带的最后一个博士生,现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的翟荟则说,杨振宁是个纯粹的科学家,是个坚定的爱国者。
![]()
或许,生活和工作在杨振宁身边的人更了解他的为人,所以其死后,才能举办如此高规格追悼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