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俯首是清澈的“碧水清”,放眼是满城的“生态绿”……“十四五”期间,重庆市渝中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建设成绩单。
10月28日,上游新闻记者从“十四五”期间美丽渝中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五年间,渝中区生态环境工作累计荣获市级及以上各类荣誉25项,还在2024年成功入选“中国美丽城市典范”,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而这幅山水都市的绿色画卷,正是渝中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
“十四五”期间美丽渝中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现场。
攻坚克难
污染防治取得历史性突破
污染防治,是渝中区生态环境改善的突破口。全区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为战略牵引,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一组数据印证了攻坚成效:2024年,渝中区PM2.5等大气监测“六参数”首次实现“全下降”,是2013年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以来首次“全达标”。今年1至9月,上清寺国控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6.6%,较全市平均改善幅度高出2.4个百分点。同时,“两江”渝中段地表水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
在环境安全领域,渝中区同样筑牢了防线,实现了医疗及危险废物100%安全处置,核与辐射安全“零事故”,连续20余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渝中区还成功获批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全球环境基金医疗机构无汞替代试点,为环境风险管控探索了新路径。
![]()
渝中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向“绿”而行
低碳转型激活发展新动能
生态“高颜值”离不开经济“含绿量”的提升。渝中区将“减污降碳、向新向绿”作为治本之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突破。
据了解,该区单位GDP碳排放量稳居全国“最优”序列,辖区环保产业营收连续两年突破300亿元,位居全市榜首。在深化推进首批市级气候投融资试点方面,渝中区表现亮眼,其绿色贷款余额超1800亿元,绿色债券余额居全市第一,并凭借在环境、社会和治理领域的创新实践,获评第八届世界金融论坛年会“地方政府ESG创新奖”,是西部唯一获奖单位。
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精雕细琢,构建起“一廊、两江、多节点、N脉络”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区生态质量指数(EQI)连续两年稳步提升。
渝中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江介绍说,“见缝插绿”“推窗见绿”已成为渝中市民的日常。渝中区通过盘活城市的“金角银边”,“见缝插绿”打造立体化山水都市,持续擦亮“开往春天的列车”等生态名片;同时,对19.1公里两江水岸线、10.8公里山脊线开展系统修复与景观提升,累计修复消落带74万平方米,治理坡坎崖40万平方米,持续扮靓了城市的天际线、山脊线和江岸线。
![]()
渝中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数字赋能
城市品质实现全方位跃升
现代化的环境治理,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渝中区积极响应“数字重庆”建设部署,搭建“数字重庆三级驾驶舱”架构,迭代升级“渝中智慧环保平台”,整合大气、水、声、环保督察等八大板块,实现重点指标“一网统管”,“生态景观”板块KPI指标子跑道覆盖率100%。
在实践中,渝中区推动市、区、街三级治理中心数据联动,构建了生态问题“发现-交办-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值得一提的是,渝中区在全市率先试点施工噪声“远程喊停”“油烟e管”等特色智慧应用场景,为城市环境的高效治理贡献了宝贵的“渝中经验”。
除此之外,在提升城市“颜值”与“气质”的同时,渝中区也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回应民生关切。渝中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陈亚菊介绍,“十四五”期间,渝中区攻坚克难,累计更新改造老旧排水管网超100公里,实现排水管网精细化排查率和管网存量病害整治率“双100%”;改造市政道路排水管网32条、升级市政污水泵站3座,建成约9平方公里规划分流制区域,实现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0%以上,基本解决晴雨季污水溢流、内涝等问题。
![]()
渝中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与“十五五”的谋划之际,渝中区将继续以美丽渝中建设为引领,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渝中范例,力争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大示范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一域之力。
上游新闻记者 吴思倩 渝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