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10月26日深夜,当基辅的居民楼还在燃烧、救援人员忙着从废墟中抢救伤员时,普京穿着军装出现在俄军作战指挥所。
这次袭击造成至少3人死亡、29人受伤,但克里姆林宫关注的显然不是平民伤亡,而是如何向西方展示肌肉。
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在本周战略核力量演习期间进行了超远射程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测试,其关键目标任务已全面达成。
![]()
这个被军事圈称为"飞行切尔诺贝利"的武器,终于从图纸变成了现实。
它的设计理念就够疯狂的,把核反应堆装在导弹上,让它能一直飞下去,直到击中目标。
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报告称,在10月21日进行的试验中,"海燕"导弹飞行了14000公里,但这并非其极限。
对比一下2022年的测试只飞了两分钟就掉下来,这次能持续飞行数小时,技术进步确实不小。
但问题是,这种进步是以什么为代价的?
![]()
"海燕"导弹长约12米,可以携带常规弹头以及一个大约100千吨当量的核弹头,据称射程达2万千米,理论飞行高度仅为50~100米,远低于常规动力巡航导弹,难以被防空雷达探测。
听起来很厉害,但这东西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核反应堆没有完全屏蔽,飞行时会一路排放放射性尾气。
这就像让一个移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天上飞,想想都可怕。
普京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展示这款武器,时机耐人寻味。
![]()
特朗普回应说,普京应该聚焦结束俄乌战争,而不是测试核动力导弹。但显然,普京有自己的算盘。
他在听取70岁的格拉西莫夫汇报时满脸笑容,宣称俄罗斯核威慑力量的现代化水平已经达到"最高层级",甚至可能超越了所有拥核国家。
![]()
新闻报道截图
俄乌战场
25日夜间至26日凌晨,基辅遭俄军无人机袭击,截至26日上午造成至少3人死亡、29人受伤,另有多栋高层建筑受损。
泽连斯基对此发表了强硬回应,指出俄罗斯的每次袭击都试图对普通生活造成最大破坏。
一周内俄罗斯就对乌克兰使用了近1200架攻击无人机、1360多枚制导航空炸弹以及50多枚各类导弹。
![]()
从战略角度看,俄罗斯面临美国和北约的全方位战略遏制,在国防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俄罗斯积极研发新质战略性武器系统。
"海燕"导弹确实提供了一种利用高机动性保持战略威慑的技术手段,但这种威慑是建立在巨大生态风险之上的。
导弹采用惯导+卫星导航+地形匹配的复合制导方式,具有较强的精确打击能力,听起来很先进,但一路飞行一路排放放射性物质,这跟移动核泄漏有什么区别?
![]()
升级后的图-95MS战略轰炸机能够携带俄新型核巡航导弹Kh-102。
这场冲突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意志力的较量。普京拿出"海燕"这种超级武器来威胁,实际上暴露了他的焦虑,如果战场形势真的那么顺利,根本不需要动不动就拿核武器来说事。
川普还表示,美国在俄罗斯海岸附近部署了一艘核潜艇。
这种针锋相对的军事部署,让整个局势更加紧张。
普京明确表示将继续乌克兰战争且不设终止期限,这等于俄乌冲突要解决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
如今国际制裁越来越严,战场进展不如预期,国内经济压力也在增大。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展示核武器来维持强硬姿态,这样在谈判桌上能争取更多筹码。
但问题是,这种武器真的敢用这些吗?一旦用了,后果谁都承担不起。
普京自己也承认"海燕"导弹还没具备实战能力,那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高调展示?
说白了就是要震慑西方,给乌克兰战争增加筹码。
![]()
结语
“海燕”的振翅与基辅的哭声,共同构成了一幅失衡的对抗图景。
科技赋能的威慑工具越先进,战场上的血肉代价就越显荒诞。
无论是核动力导弹的辐射阴影,还是废墟下的生存挣扎,都在提醒我们:战争的终极悖论在于,它用最昂贵的代价,换回最原始的恐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