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下午,25岁的武义武阳某中学教师徐萍萍被发现上吊轻生,其死亡引发广泛关注。
![]()
“无法胜任”的课程与不被批准的请假
据徐萍萍老师的姐姐爆料,2025年8月底,新学期开始,徐萍萍被学校安排担任一门她从未接触过的学科——历史课的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班主任。这对已经精疲力尽的她来说,是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对她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徐萍萍多次表示自己无法胜任,但她的诉求没有得到重视。
在长期高压工作下,2025年上半年,这位2022年才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被确诊患有严重焦虑症和抑郁症。医生白纸黑字写下建议:休息半个月。
然而,当她于10月9日向学校提交病假条时,学校领导拒绝了她的请假申请。
10月10日,徐萍萍与学校领导进行了5分多钟的通话,内容未知。第二天,10月11日下午,她选择在校内结束自己的生命。
每天工作超12小时,辞职因“档案扣留”未能如愿
徐萍萍的姐姐透露,妹妹担任班主任期间,工作压力一直很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
更令人心痛的是,徐萍萍生前曾多次提出辞职,却因“档案扣留”未能如愿。一个年轻的梦想成为教师的女孩,最终被教师工作压垮,甚至连离开的道路都被阻断。
谁该为这场悲剧负责?
徐萍萍的离世引发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当一名教师明确表示“我无法胜任”时,为什么学校仍然强行安排教学任务?当医生出具证明“需要休息”时,学校有什么权力拒绝病假?当一名员工想要辞职时,又是什么让“档案扣留”成为阻碍自由择业的工具?
在我们歌颂奉献和牺牲的同时,是否已经习惯了将个体的痛苦视为理所当然?在我们强调责任和担当的同时,是否忽视了最基本的关怀和理解?
徐萍萍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教育内卷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他们被期待成为无私奉献的蜡烛,但很少有人关心,蜡烛也有燃尽的时候。
生命不应成为制度的牺牲品
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应该引起我们更深刻的反思。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他们的权益需要得到切实保障。当一名教师求助时,她的声音必须被听见。
徐萍萍曾试图通过正规渠道寻求帮助——她表达了无法胜任的忧虑,她提交了医生开具的病假条,她甚至尝试辞职。每一条路都被堵死。
如果我们继续忽视个体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继续容忍不合理的工作制度,那么徐萍萍的悲剧不会是个案。
25岁的徐萍萍走了,带着她的焦虑和抑郁,带着她无法承受的重量。但愿她的死能够唤醒我们对教育工作者生存状况的关注,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生命逝去,无法挽回。但改变制度,防止下一个徐萍萍的出现,是我们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