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扁担,一台戏;
一人成班,演尽千年江湖!”
![]()
![]()
在崇明岛的时光褶皱里,藏着一种令人惊叹的民间绝艺——扁担戏。它于清朝传入崇明,自此扎根。最神奇之处,莫过于“一人成班”:仅凭一位艺人,以扁担挑起小巧舞台,便是一个完整的戏班。布幔开合间,木偶翻飞,艺人的双手赋予木偶灵魂,口中唱念生旦净末,双脚则精准踩踏控制锣钹伴奏,手、口、脚精妙配合,演尽世间悲欢,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
扁担戏日渐式微的今天,朱雪山的名字,在崇明成了这门古老技艺最重要的守护符号。他的家族与扁担戏的缘分,已经延续了三代。祖父朱克成,曾对扁担戏的表演装置进行关键改良,让这门技艺更加精进。朱雪山从祖辈手中接过那根沉甸甸的扁担时,也接过了守护的责任。
![]()
朱雪山布满老茧的手,能细致入微地雕刻木偶灵动的脸谱;手指翻飞间,木偶便能做出挥拳、翻跟头等高难度动作;脚下每一次精准的踩踏,都敲击出清脆的锣钹声响,支撑起整个表演的节奏。这根祖传的扁担,挑起的远不止是几件道具木偶,更是家族乃至崇明岛数百年的文化记忆。曾经,扁担戏艺人走村串巷,扁担声便是召集乡邻看戏的“集结号”。
然而,时代的变迁给这门技艺投下长长的阴影。朱雪山坦言现状令人忧心:能完整演绎的传统剧目已从几十部锐减至五、六部,抢救与整理曲目的工作困难重重。更令人揪心的是后继乏人,如今岛上仅存的几副戏担,承载着难以言说的孤独。
![]()
面对困境,朱雪山眼中仍有不灭的光。他坚守在小小的布幔之后,当孩子们围拢过来,好奇的目光透过布幔缝隙,与木偶孙悟空的笑脸相遇,那瞬间的欣喜,便是希望的火种,他亦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
“一人手口脚并用,演绎生旦净末丑;一腔热爱与执着,守护非遗的根与魂。”
![]()
扁担戏的舞台虽小,却装着千年的江湖。它是一根扁担上的“微缩宇宙”,是崇明岛不能忘却的文化胎记。我们关注的目光,就是守护的力量。别让这根承载着千年技艺的扁担,在时光的尘埃中悄然落下帷幕。
记者:施越、施钮辰
编辑:焦倩倩
责编:朱竞华、顾佳丽
求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