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会搭台聚资源 校企携手育匠才(主题)
甘肃省兰州市总工会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为强省会行动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副题)
“烙铁焊锡要跟企业生产线标准完全对齐,毕业才能直接上岗!”近日,兰州装备制造技师学院海信订单班的实训课上,教师手持电路板的讲解声此起彼伏,学生们俯身实操的身影,正是甘肃省兰州市总工会“校企+工会”培育模式的生动缩影。
记者跟随兰州市总工会调研10个“校企+工会”产业工人培育阵地建设工作时了解到,自2024年5月启动这项创新实践以来,通过“技苗成长、技艺锤炼”等五大行动,已破解“企业缺匠才、学生愁就业、职工盼提升”的痛点,不仅入选全国总工会创新案例、亮相全国产改经验交流会,更成为强省会行动的“人才引擎”。这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正为兰州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力量。
“技苗”成长行动
定制培养打通成才快车道
“同学们仔细观察电路板的焊点分布,这和海信的生产标准完全一致。”在兰州装备制造技师学院海信订单班教室里,实训教师正手把手指导学生实操。沉浸式的教学场景让“入学即入岗”成为现实。
“我们去年招收192名海信订单班学员,今年又新增297人,这种量身定制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毕业就能直接胜任岗位。”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顾其丰高兴地介绍。如今,这样的订单班已在兰州遍地开花:兰石集团30人订单班专攻装备制造,兰州三毛实业28人订单班深耕纺织技术,兰州轨道交通37人订单班对接轨道运维,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无缝融入教学全过程。
在兰州石化公司的实训基地,“理论+实操”“一对一师带徒”的培养模式同样火热。700余名兼职培训师化身“技术导师”,为1145名学员提供精准指导,最终991人顺利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与此同时,93场劳模工匠专题讲座走进校园、企业和班组,让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为技能人才成长筑牢思想根基。
“技艺”锤炼行动
以赛促学点燃竞技新热潮
“只要技能过硬,在大赛中拿名次就能直接晋升等级,还能冲击‘金城工匠’称号!”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工会主席赵永霞的话,道出了技能竞赛的强大激励作用。作为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的承办地,该校曾一次性迎接19所院校2814名选手同台竞技,最终斩获43项市级一等奖,成为技能人才的“练兵场”。
据介绍,兰州市总工会构建的“以赛促评”激励体系成效显著:省市级大赛双合格选手可直接申报技能等级晋升,省一类大赛第一名有机会冲击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大赛获奖者还能获得专项奖励。政策红利下,各院校参赛热情高涨:兰州装备制造技师学院在各类赛事中斩获5项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红古区职教中心更是实现参赛学生“全员获奖”,10名学子拿下市级一等奖,在全市掀起“比学赶超帮”的技能比拼热潮。
“技心”培养行动
产学研融合激活创新动力源
“通过与高校合作,我们不仅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还提炼出6项专利成果。”兰州城市供水集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张雪梅介绍道。该集团创新构建“工会+院校+企业培训中心+生产一线”四位一体培训体系,对内打造管道工实训基地,对外牵手兰州理工大学,实现学术资源与实践需求的精准对接。
产学研融合的深度不断拓展。兰州城市供水集团开展37场专题培训覆盖705人次;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全省监狱系统、技能提升项目培养的65名电工、焊工全部顺利取证,职业培训正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这种“需求导向+精准培育”的模式,让技能人才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更能成为创新攻坚的主力军。
“技领”示范行动
平台筑基搭建校企连心桥
走进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会课堂”,主题教研活动正有序开展。作为首批设立工会课堂的院校,该校将工会元素融入日常教学,让工会的凝聚力在课堂上不断增强。“我们要让工会课堂成为传播工匠精神、培育职业素养的重要阵地。”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原工会主席雒永峰表示。
在兰石集团,技能人才的成长路径更加清晰。“我们建立了技能人才职位晋升‘直通车’,获得荣誉称号的人才可直接晋升对应级别。”集团党群工作部部长、工会副主席王想成介绍。企业与院校共同研讨课程设置,细化业绩评价标准,实现教培工作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兰州城市供水集团组织的“校企联动 创新赋能”活动,让60余名产业工人代表和劳模联盟成员走进实训基地,在实地观摩中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头雁”领航行动
名师引路培育行业带头人
“通过‘理论+实践+调研+研讨’的新型学徒制,我们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兰州石化公司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全国劳模卢朝鹏、孙青先领衔的技术团队,正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跨专业协作。这里不仅是技术攻关的平台,更是人才培育的摇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院校层面,18对技能大师与年轻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定制化培育青年师资力量;行业领域,张雪梅、顾其丰等领航人以“团队+平台+项目”模式,引领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在“头雁”效应的带动下,人才集聚效应持续显现:兰州石化公司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兰州装备制造技师学院157名教师斩获各级技能荣誉,兰州城市供水集团新增11名省级领军人才和技术能手,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的技能人才队伍正在加速成长。
兰州市总工会“校企+工会”模式运行一年多来,已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效答卷”:15.89万名职工通过397期培训班实现技能提升,584名订单班学员提前锁定职场“入场券”,426名学生通过三方协议走进企业实习,81家企业借助工会力量完成技能等级认定,1800余项技能竞赛荣誉见证人才成长,近万名转岗职工在“双师型”培养下重获就业活力,6项专利成果让产学研融合从纸上落到实处。
这场由工会搭台、校企唱戏的育人实践,让院校和企业从“单向合作”变为“双向奔赴”,更在黄河之畔的金城大地上,筑起了一座技能成才的立交桥:职工在这里找到职业晋升的通道,学生在这里收获对接产业的本领,企业在这里积蓄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如今,“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理念已融入技能培育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为兰州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成为全国产改领域的创新样板。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校企+工会’模式,让更多技能人才扎根成长,助力强省会行动。”兰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工会课堂拓展、劳模联盟联动、晋升通道畅通,兰州市总工会正以技能培育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与人才发展深度融合,为“十五五”良好开局筑牢人才根基。
记者手记
在兰州装备制造技师学院的海信订单班,看到学生小李紧盯电路板、反复校准焊点的模样,我忽然读懂“校企+工会”模式的生命力——它让课堂与车间不再割裂,让学习与就业无缝衔接。
采访中,顾其丰提及订单班“毕业即上岗”的自豪、张雪梅说起6项专利的欣喜、王想成谈到人才晋升“直通车”的笃定,都印证着这场实践的价值:工会打破壁垒,校企携手破题,既解了企业缺匠才的忧,也圆了职工学技能的梦。
如今,15.89万职工技能提升、1800余项竞赛荣誉,这些数字背后,是兰州为强省会行动筑牢的技术人才根基。当工匠精神在黄河之畔扎根,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支懂技术、会创新的队伍,必将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兰州日报记者 赵万山 实习生 陈嘉睿
来源:兰州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