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这家曾经被戏称为技术宅的汽车公司,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在2025年实现了港股IPO,成为最大车企。然而即便如此,奇瑞似乎依然在国内燃油车市场落后竞争对手。为什么会出现技术领先却销量落后的尴尬局面?奇瑞的国际化战略是否真的奏效?让我们一层层揭开这场汽车大战背后的深层逻辑。
![]()
奇瑞的发动机技术如今在业内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王者。以热效率为例,鲲鹏天擎发动机高达48%的热效率,一跃成为全球最高纪录。这意味着奇瑞的发动机能将更少的燃油,转化为更多的动力,减少了油耗、碳排放,两全其美。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次技术里程碑,也是奇瑞努力了26年的巅峰成果。
但数据也暴露了一个荒谬的事实:虽然奇瑞的技术领先,但销量却与吉利、长安等国产品牌相差甚远。以2025年9月燃油车排行榜为例,无论是轿车还是SUV领域,销量排名前列的车型基本都是吉利、长安,而奇瑞仅仅交出了一两款车型堪堪挤进榜单的成绩。这是为什么?是技术宅的不接地气,还是营销上的致命宣发问题?疑问一个接一个,围绕奇瑞的争议从未平息。
![]()
要知道奇瑞并非初来乍到的企业,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在1999年,奇瑞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彼时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大多依赖外资品牌。而奇瑞大胆地走了另一条路,自主研发并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可以说,奇瑞的技术创新基因是与生俱来的。
奇瑞的创新擅长用技术说话,比如鲲鹏动力系统、灵犀智舱、猎鹰智驾等一系列智能化和高端化的技术都是自主研发。此外还不断推出火星架构和飞鱼数智底盘这样的新概念,但问题也随之显露——这些高精尖的技术成果似乎离普通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有些远。
![]()
消费者想要的是什么?可能不是五星尖端技术,而是看得见的“脸面工程”和“品牌口碑”。奇瑞的主打车型瑞虎8和艾瑞泽系列虽然性能出色,但总是在设计上差点意思,广告宣传也似乎缺失了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抓心力”。比起吉利、长安这些营销天花板,奇瑞可能更沉溺于技术实验室里的自我满足,而非与市场的真实需求建立连接。
普通消费者对于奇瑞也有特别的看法。一位汽车论坛的网友坦言:“奇瑞确实有技术加持,但总让人觉得高冷,没有人情味。”这或许是一个关键点——如何让大众真正了解并认可你的好技术?显然,奇瑞还有不少功课要补。
![]()
乍一奇瑞已经在研发上做到了极致,那么它的市场问题能不能简单归因于营销短板呢?事情可能没这么简单。即使奇瑞试图通过推出新车型提高市场影响力,结果依旧让人捶胸顿足。
原因之一可能是奇瑞的品牌定位。相比吉利用领克抢占年轻消费群体,长城推出哈弗大狗对标年轻人潮流,奇瑞“既要又要”的多元化定位反而让消费者无所适从。桥梁的两端都无法完全占据市场,既没有成为年轻一代的宠儿,又未能彻底站稳老牌可信赖的角色。吉利以“全面档次中端”的姿态贯穿市场,而奇瑞在这一点上显得左支右绌。
奇瑞的车型设计也常常被吐槽过时,与车迷的审美风味显得格格不入。一个行业内人士直言:“奇瑞的车确实很耐用,但感觉总少了点热情和灵魂。”这种评价直戳燃油车市场消费者的痛点,他们或许更在意款式的时尚感和使用体验,而非热效率提升或驾驶逻辑的复杂优化。
可是,就在接近平静的时候,一个惊人的事实让奇瑞再度备受关注。
就在奇瑞逐渐被认为是小众技术品牌时,全球市场却出现了新闻——奇瑞下大力度开拓海外市场,逆转了营收局面。特别是在中东、拉美和非洲地区,奇瑞的销量节节攀升,甚至成为许多国家的绝对霸主。新兴市场的消费者似乎更容易被性价比打动,加上奇瑞多年的技术储备和耐用性优势,正在这片战场里开花结果。
奇瑞在新技术上的重金投入也开始显现效果。不久前发布的48%热效率鲲鹏天擎引擎不仅拿下工程界的诸多奖项,甚至引来日本、美国等老牌车企的集体关注。鲜为人知的是,奇瑞从来不只是服务国内市场,它的部分技术早已外销,服务全球汽车供应链。原来奇瑞早已双线作战,而国内负面言论可能只是现象表面的一部分。
这场国际化的成功也带来更多矛盾:为什么中国车企的技术成功总被国内消费者低估?这是车企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产业文化的一次觉醒机遇。
奇瑞的高光时刻,却并不意味着成功已经到手。海外市场的争夺并不轻松,中国与欧美巨头本身就在各个领域竞争白热化。国内主导品牌比亚迪、长安也开始学习奇瑞的技术路线,这对奇瑞来说可能是一场“抢跑”的胜利,但是否能够带来长久的领先,还很难预测。
更大的阻力来自消费者规模的有限性。虽然奇瑞在海外的燃油车销售喜人,但国内市场仍然在燃油车转型新能源车的过程中有所滞后。比如在新能源领域,奇瑞的风云A9L榜单排位远低于比亚迪的海豚和吉利几何。即便产品不错,但想要平息消费者对奇瑞在新能源上的无感认知,需要投入更强的资源。
奇瑞还面临内部整合的问题。奇瑞是一个技术导向型公司,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显得复杂且冗长。在这个讲究效率优先的时代,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投放再到让消费者种草,分工合作需要全面优化。
放眼全球市场,新能源和智能驾驶技术仍在快速迭代。在技术竞争的浪潮里,奇瑞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高昂的技术势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看似赚了口碑,实则依然暗藏危机。
所以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反问一个问题:奇瑞是否有点技术过剩?确实,它凭借高热效发动机让技术宅和汽车工程师看得眼前一亮,但老百姓要的是最便宜的油耗,最舒服的座椅,而不是深奥难懂的数据和让人犯晕的发动机架构设计。如果说奇瑞是一家伪装成汽车品牌的技术企业,那么它在营销和市场投放上的存在感呢?
也许我们也可以夸奖一下奇瑞历久弥新的技术痴迷,但请别高冷到断了与消费者交流的桥梁。国内燃油车尚未站稳脚跟就急着全球化,奇瑞的野心是令人佩服的,但市场是冷酷的。或许奇瑞需要的不是涨多少百分比的机器热效,而是涨几个点的消费者好感度。
现在的技术宅们,真的能满足市场和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技术“技高一筹”是不是就意味着销量也得和它齐头并进?其实在座的各位怎么看这场奇瑞与吉利、长安、比亚迪之间的博弈?评论区聊聊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