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保时捷,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是豪华、性能与高溢价的代名词,曾几何时,它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全球每卖三辆就有一辆流向中国,车价里近四分之一都是纯利润。
![]()
但最新的第三季度财报,却给这家百年豪车品牌泼了一盆冷水,9.66亿欧元的巨亏、利润暴跌99%、毛利率创年度新低,一系列刺眼数据频频出现,曾经的中国市场宠儿为何突然失宠?
![]()
关键是在某软件上的数据来看,二手保时捷的最低价格已经跌到了将近10万,它究竟经历了啥?
中国市场的断崖式下滑,是保时捷此次危机的核心导火索,对于这家豪华车企而言,中国市场曾是无可替代的利润压舱石,巅峰时期,全球每卖出三辆保时捷,就有一辆交付给中国消费者,而车价中近四分之一的比例,都是纯粹的利润贡献。
![]()
这种中国市场依赖症,在2021年达到顶峰,当年其在华销量定格在9.57万辆,成为支撑全球业绩的关键力量,但盛极而衰的转折,来得比预期更快。
2022年,在华销量微降至9.33万辆,看似小幅波动,却已埋下隐患,2023年,下滑幅度骤然扩大,全年销量直接跌破8万辆关口,仅为7.93万辆,同比降幅超过15%。
![]()
进入2024年,颓势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全年销量仅5.69万辆,较2021年的峰值近乎腰斩,时间来到2024年前三季度,情况并未好转。
保时捷在华累计交付量仅3.22万辆,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26%,这意味着其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动力已完全枯竭,更值得警惕的是市场份额的变化。
![]()
中国市场在保时捷全球销量中的占比,已从曾经的三分之一以上,硬生生缩水至如今的15%,对于一家长期依赖中国市场利润的车企来说,这种核心基本盘的崩塌,带来的不仅是销量数字的下滑,更是盈利逻辑的彻底失效。
失去了中国市场的高利润支撑,其整体盈利能力自然一落千丈,为何中国消费者不再为保时捷买单,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
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让传统豪华燃油车的吸引力持续下降,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的接受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而保时捷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节奏略显迟缓,尽管推出了纯电车型,但市场认可度远未达到燃油车时代的高度。
另一方面,国内豪华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传统豪华品牌加速电动化转型,还是造车新势力推出高端车型,都在分流保时捷的目标客户。
![]()
此外,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变化,曾经Logo至上的消费逻辑逐渐淡化,更多人开始关注产品的性价比、智能化配置和用户体验,而保时捷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甚至在智能化领域被不少新势力车型反超。
中国市场的持续失血,最终在财务报表上呈现出触目惊心的结果,2024年第三季度,保时捷爆出9.66亿欧元的巨额亏损,这一数据远超市场预期。
![]()
要知道,保时捷作为豪华车领域的盈利标杆,此前多年都保持着稳定的高利润水平,如此大规模的单季度亏损,堪称其品牌史上的罕见现象。
受第三季度巨亏的拖累,保时捷前三季度的整体业绩惨不忍睹,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其销售利润仅为4000万欧元,与去年同期40.35亿欧元的盈利相比,暴跌幅度高达99%。
![]()
这样的下滑速度,在全球豪华车企中都极为罕见,足以说明其经营状况的严峻性,从具体数值来看,4000万欧元的利润,甚至不及巅峰时期一个月的盈利,这种断崖式下跌,直接反映出其盈利模式的脆弱性。
除了利润的大幅缩水,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毛利率,也出现了明显恶化,2024年第三季度,保时捷单季度单车毛利率仅为13.2%,创下今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
毛利率的下滑,并非单一因素导致:中国市场销量不足,使得生产端的规模效应无法充分发挥,单位生产成本上升。
另一方面,新能源转型期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采购成本居高不下,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此外,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终端市场的优惠力度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体毛利率。
![]()
对于保时捷而言高毛利率不仅是企业盈利的保障,更是其品牌溢价的重要体现,如今这一指标的失守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和可持续经营能力,更可能让消费者对品牌的豪华价值产生质疑。
当一辆保时捷的盈利能力甚至不及部分中端品牌,其品牌光环难免会出现褪色,这对于长期依赖品牌溢价生存的豪华车企来说,无疑是另一个潜在危机。
![]()
面对市场下滑与财务承压的双重困境,保时捷不得不启动一系列自救措施,试图摆脱当前的经营泥潭,在产品战略层面,品牌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
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明确宣布,燃油版Macan、718 Boxster、Cayman即将停产,这一决策,标志着保时捷正式加速向新能源转型,彻底告别部分传统燃油车业务。
![]()
从行业趋势来看,停产燃油车是必然选择,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的浪潮不可逆转,各国纷纷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中国市场更是走在电动化转型的前列。
保时捷此时停产部分燃油车型,既是顺应市场趋势,也是为了集中资源发展新能源产品,不过,这一转型也存在不小的风险:燃油版Macan、718 Boxster、Cayman都是品牌的经典车型,拥有大量忠实粉丝,停产可能会引发部分消费者的不满。
![]()
同时,新能源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仍需时间检验,若转型节奏把控不当,很可能出现旧业务已丢、新业务未起的尴尬局面,不过除此之外在成本控制方面,保时捷的动作同样坚决。
此前公布的裁员计划显示,品牌将在2029年前裁减1900个正式岗位,并于2024年内削减2000个临时岗位。
![]()
这意味着,短期内保时捷将减少近4000个工作岗位,规模之大令人瞩目,大规模裁员的背后,是企业优化人力结构、降低运营成本的迫切需求。
在销量下滑、利润收缩的背景下,通过精简人员提升组织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支出,成为缓解经营压力的直接手段,但裁员也并非没有代价。
![]()
大量岗位的削减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士气,进而影响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服务的质量,而且汽车行业的研发、生产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过度裁员可能会导致核心技术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因此,如何在裁员降本与保留核心人才之间找到平衡,是保时捷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市场一片低迷的情况下,北美市场成为了保时捷的救命稻草。
![]()
2024年前三季度,其在北美市场的交付量实现了5%的增长,为整体业绩提供了少量支撑,不过,北美市场的体量远不及中国市场,5%的增长幅度也相对有限,难以抵消中国市场的大幅下滑。
这也意味着,保时捷若想真正走出危机,仅靠单一市场的增长远远不够,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梳理市场战略,尤其是要重新赢回中国市场的消费者。
![]()
从曾经的利润王者到如今的巨亏承压,保时捷的经历并非个例,而是传统豪华车企在市场变革中的一个缩影。
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下,无论是宝马、奔驰这样的德系豪华品牌,还是其他国际豪华车企,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如何平衡传统燃油车业务与新能源转型,如何应对中国市场的竞争变化,如何在保持品牌溢价的同时提升产品竞争力。
![]()
保时捷的困境,本质上是旧模式与新时代的冲突,过去,依靠品牌溢价和中国市场的高需求,保时捷可以轻松实现高盈利。
但如今消费者需求变了,市场竞争的规则变了,技术发展的方向也变了,若仍固守过去的经营逻辑必然会被市场淘汰,此次危机,对于保时捷而言,既是挑战,也是重构竞争力的契机。
![]()
未来,保时捷能否走出至暗时刻,关键在于三点:新能源产品的市场表现,能否推出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纯电车型。
中国市场的策略调整,能否精准把握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重新赢回市场份额,还有成本控制的有效性,能否在裁员降本的同时,保持研发投入和核心人才团队的稳定。
![]()
对于消费者而言,保时捷的转型也意味着更多选择,随着新能源车型的逐步推出,豪华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
而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保时捷的经历也为其他传统豪华车企提供了借鉴,在市场变革的浪潮中,唯有主动求变、顺应趋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