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日喀则,秋风掠过青稞田,49岁的欧珠拉姆刚刚从3500公里外的济南返回故乡,准备开始术后第一次化疗。一周前,她在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完成了恶性肿瘤切除手术。
这场跨越千里的救治,源于济南与日喀则市白朗县延续多年的援藏情谊,更源于一位援藏医生搭建的“生命桥梁”。
雪域困境:病情复杂遇难题
家住白朗县的欧珠拉姆因身体不适前往日喀则就医,检查结果显示她可能患有输尿管恶性肿瘤。病灶血管丰富且紧贴输尿管,当地医疗条件难以应对如此复杂的病情。
就在此时,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手足外科主治医师黄新良正在白朗县中心医院执行援藏医疗任务。得知欧珠拉姆的病情后,他立即梳理检查资料,凭借多年经验判断:“这需要济南的多学科团队支持。”
黄新良没有犹豫,直接联系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详细说明病情、传递检查报告,为欧珠拉姆争取到了前往济南治疗的机会。这已不是他第一次为藏族患者搭建“跨省救治桥”。
此前,他曾协调一位患有复杂“漂浮指”的藏族少年到济南接受免费手术,让少年重获正常手指功能。
泉城响应:全院联动做准备
“从接到黄医生的消息开始,我们就把欧珠拉姆的情况当成了重点。”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高保华回忆道。
医院迅速成立保障组,专门建立工作群,汇集了泌尿外科、消化科、肝胆外科、心内科、病理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等多科室医生。
“我们组织了两场多学科联合会诊,各科医生坐在一起反复讨论方案。”高保华介绍,“线下会诊+线上跟进”的模式确保了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多学科的专业支持。
在欧珠拉姆抵达前,医院已按恶性肿瘤诊疗标准启动专项用药,制定详细治疗预案。她到院后,医院第一时间安排关键检查,排除手术风险。
精准施治:攻坚克难除病魔
9月底的手术日,医院手术室内一场针对“特殊情况”的攻坚战悄然展开。
欧珠拉姆体重超过200斤,腹壁较厚,常规手术器械无法触及病灶。手术室提前准备了加长戳卡和超声刀,“没有这些定制装备,手术连开口都难。”主诊医师崔延义表示。
手术中,医疗团队发现肿瘤完整包裹着输尿管。以高保华主任为首的团队小心翼翼地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完整切除肿瘤,清理周边组织,并精准标记放射范围。
近4个小时的手术后,高保华松了口气:“手术非常成功,肿瘤完整切除,没有出现任何意外。”
温情护理:跨越语言障碍的陪伴
术后护理同样充满挑战。语言成为病房里的小障碍——欧珠拉姆会的汉语有限,人“淳朴又腼腆”。护理团队自创一套“手势语言”:想询问切口是否疼痛,就在腹部比画;确认感受时,用简单肢体动作配合交流。
团队还自发学习藏语,“你好”“谢谢”“疼吗”成为最早掌握的语句。欧珠拉姆也努力学习汉语,出院前已能说出“谢谢”“非常感谢你”。
“术后最怕的是血栓和坠积性肺炎,所以‘早下床’是护理的核心。”护士长李媛媛介绍,10月1日手术第二天,她们就协助欧珠拉姆下床活动,“第一天她只能走五六米,第二天就能走到二十米左右了。”
有一次,欧珠拉姆在病房悄悄抹泪,李媛媛上前询问才知她是想家了——家里还有未成年的孩子。李媛媛安慰她:“以后有机会,让孩子来山东学习,你也一起来,咱们以游客的身份好好逛逛济南。”这句话让欧珠拉姆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鲁藏情深:援藏纽带缔造信任
“为什么欧珠拉姆会选择来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答案藏在一批批援藏医疗队员的脚印里。”医院党委书记孙郡道出了这场救治背后的深层原因。
济南与白朗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后,该院已先后派出10批共8名援藏医生。他们走村入户义诊、为牧民送医送药,手把手培训当地医护人员,将实用技术留在高原。
“济南医生就像亲人,把技术送到了我们心坎上。”这是当地藏族同胞常挂嘴边的评价。不少接受过帮助的牧民,还会特意给医院寄来酥油茶和哈达表达感谢。
医院对援藏工作全力支持——从为援藏医生定制高原适应培训,到搭建“前后方联动”诊疗平台,再到为藏族患者开辟就医绿色通道,每一项举措都透着“把援藏当使命、把藏族群众当亲人”的态度。
当欧珠拉姆为护理团队献上哈达时,李媛媛心里满是感动:“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就想好好为她服务,希望她后续治疗能彻底康复。”
这场跨越3500公里的救治,不仅是一个生命的重生,更是一段深厚情谊的见证。从援藏医生黄新良的牵线搭桥,到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全院上下的精心治疗,再到护理团队的温情陪伴,“鲁藏一家亲”的情谊在专业守护中愈发深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