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深秋,江苏高邮监狱,十几名被判处死刑的中共地下党员被押赴刑场。
几天后,当他们历经艰险回到解放区时,却惊恐地发现,那些本应在途中被处决的同志,竟然一个不少,全都好好地活着。
![]()
这起事件的离奇之处,不仅在于死刑犯的集体生还,更在于那个下令“枪毙”却又亲手“放生”他们的国民党军官——张我疆。
他的行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个黑白分明的时代里,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人性抉择。
![]()
行刑路上的诡异枪声
以原金沟区区委书记黄益民、区长于哲人为首的一批地下党员,因叛徒柳家兆的出卖,精心策划的越狱计划在行动前夜彻底败露。
国民党当局的反应迅速而残酷,监狱岗哨骤然加倍,所有核心人员被捕,酷刑加身。
![]()
尽管无人松口,但一张“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书,还是将他们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押解上路的那天,黄益民敏锐地察觉到了异常。
队伍没有走向东门外惯常的行刑场大窑墩,反而一路向西。
负责押送的,是国民党268团。
带队的代团长,就是张我疆。
![]()
他表情冷漠,腰间别枪,对着这群囚犯下达了命令:共军逼近,这批要犯交由他处理,随部队南撤,谁敢乱动,当场枪毙。
这不像去行刑,更像是一场漫长而绝望的死亡行军。
行军的条件极其艰苦,囚犯们双手被反绑,在黑夜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白天则躲藏起来。
![]()
队伍里的女党员高春兰,本就身体瘦弱,加上之前受过伤,走了二十里地后终于体力不支倒下。
她绝望地喊道:“你们打死我吧!”
张我疆没有丝毫犹豫,挥手让士兵将其拖走。
不久,队伍后方传来一声枪响。
所有人的心都沉到了谷底。
![]()
没过多久,另一位名叫吴克春的同志也倒下了,同样被士兵拖到路边,同样传来了一声枪响。
在当时的黄益民等人看来,这无疑是张我疆在执行他“当场枪毙”的命令,用最残忍的方式,一个个清除掉队伍里的“累赘”。
绝望的气氛笼罩着每一个人,死亡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
队伍最终行至一个叫张家庄的小村子。
张我疆再次出现,这一次,他没穿军服,也没带枪。
他告诉众人,南京已经没人管他们了,解放军马上就到,然后说出了那句让他们终生难忘的话:“你们走吧,我不杀你们,往北走,能回解放区。”
![]()
第二天一早,看守的士兵全部消失,囚禁他们的小院大门敞开。
黄益民等人半信半疑地逃了出来,一路向北,最终回到了刚刚解放的高邮城。
在那里,他们见到了最不可思议的一幕:被认为早已枪决的高春兰和吴克春,竟然都活着!原来,当初的枪声全是朝天开的空枪。
![]()
士兵把高春兰拖走后,并没有开枪,而是将她藏在一户村民家里,并低声嘱咐“等我们走了再动”。
张我疆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杀人,他用一场“假枪毙”的戏码,骗过了所有人,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条不为人知的退路。
![]()
历史缝隙里的人性抉择
整个事件最大的谜团,无疑是国民党军官张我疆。
他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风险,释放这十几名“通共要犯”?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在一些当事人的回忆中,张我疆有个外号,叫“灰手套”,意指他行事滴水不漏,总会给自己留一手,深藏不露。
![]()
这个绰号,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复杂选择。
张我疆在释放他们时说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我不想再杀中国人。”
这句话在多个版本的记述中都有提及。
解放战争本质上是内战,战场上是敌人,但脱下军装都是同胞。
![]()
随着战争接近尾声,许多国民党官兵的厌战情绪和对未来的迷茫日益加重。
张我疆或许已经意识到,历史的天平正在倾斜,继续执行杀戮命令,不仅毫无意义,更是对同胞的残害。
这种源于人性深处的恻隐之心,在那个血腥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
他既有作为军人的冷酷与算计,也保留了一丝作为中国人的温情与底线。
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他做出了一个既符合自身利益,又不违背基本良知的选择。
他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一个在历史缝隙中努力寻找生存之道,并最终守住了人性底线的复杂个体。
![]()
这种复杂性,恰恰是历史最引人深思的地方。
关于张我疆的结局,历史的记录再次呈现出一种“罗生门”式的模糊。
有的说法是他从此人间蒸发,查无此人;有的说他解放后得到了宽大处理;还有一种说法更具悲剧色彩:张我疆解放后因其国民党军官的身份被判刑15年,黄益民等人得知后联名写信为他作证,最终有关部门核实情况,撤销了原判。
![]()
然而,当平反通知书送到家人手上时,张我疆已经去世了7年。
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哪一个结局是最终的真相,这种记录的缺失和矛盾本身,就是历史复杂性的体现。
它告诉我们,历史并非由英雄和叛徒的清晰面孔构成,更多的是像张我疆这样,在灰色地带做出过关键选择,却又被宏大叙事所淹没的普通人。
![]()
“高邮监狱事件”最终的结局是,获救的党员们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建设发光发热。
而那个出卖同志的叛徒柳家兆,则据说在渡江战役前夕被击毙。
参考资料:
高邮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邮市志(1949—1985)》
郭广富口述,黄益民整理,《战火中的信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