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纽约客》丨为什么康德仍有许多东西要教给我们

0
分享至

Why Immanuel Kant Still Has More to Teach Us

一本介绍这位伟大哲学家著作的新书,着重凸显了其思想的革命性与深远影响。



本文即将发表于2025 年 11 月 3 日《纽约客》杂志,印刷版标题为
“Categorical Revolution.”
作者:
亚当·基尔希 (Adam Kirsch)是一位诗人、评论家,著有《反人类的反抗》等书籍。

2025年10月27日


康德的人生是出了名的平淡,但他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孤僻。插图:Jan Robert Dünnweller

1745年4月,上帝在伦敦一家酒馆中向瑞典公务员伊曼纽尔·斯威登堡显灵。斯威登堡并非狂热的预言家,而是一位57岁的科学家兼工程师,曾长期为瑞典王室担任矿业管理者。然而,在休假期间游历欧洲时,他开始频繁做关于耶稣基督的逼真梦境,梦中的日常细节都洋溢着神秘的幸福感。其中一个梦里,耶稣向别人借了一张五英镑的钞票,斯威登堡回忆道:“我真希望他是向我借的。”最终,在斯威登堡用餐时,上帝以人的形态现身,告诫他不要暴饮暴食。

从那天晚上起,直到27年后离世,斯威登堡全身心投入到与“灵魂和天使”的对话中,并将他们告知自己的神秘真理记录下来。18世纪60年代,随着斯威登堡的名声传遍欧洲,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大学一位名叫伊曼努尔·康德的年轻哲学教授注意到了他。当时康德已年近四十,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自己“丝毫没有倾向于相信奇迹的思维方式”。但他也承认,自己对斯威登堡颇感兴趣,尤其是因为有可靠目击者证实了斯威登堡的通灵能力。

康德与这位瑞典神秘主义者有不少共同点。他同样是北欧人、新教徒,且兼具科学素养。在哲学与“自然哲学”(即后来发展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学术领域)尚未完全分离的时代,康德不仅发表过关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著作,还撰写过有关物理学、宇宙学和地震学的文章。1749年,他出版了首部著作《对活力的真正估计的思考》,书中探讨了完全由物质构成的人体,与看似非物质的人类思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他问道:“一种只能产生运动的力量,怎么可能生成表象和观念呢?”

然而,若斯威登堡的著述属实,那么灵魂与物质或许并非如此泾渭分明。康德从伦敦订购了斯威登堡的著作,并告诉朋友自己正热切期待着这些书的到来。但当他最终在短篇著作《通灵者之梦》(1766年)中谈及斯威登堡时,语气却充满嘲讽。此时康德认为,这位瑞典神秘主义者是“最糟糕的空想家”,其著作“毫无理性可言”。他还调侃道,斯威登堡幻象的真正来源是消化不良:“要是肚子里胀气,关键就看气往哪儿走。往下走,就是放屁;往上走,就成了幻象或神圣的启示。”

不过,阅读斯威登堡的著作并非毫无意义,因为这让康德领悟到一个重要真理。斯威登堡坚信,灵魂能像物质一样被感官感知,但康德得出的结论是:哲学的使命在于区分这两个领域——明确哪些真理可通过经验认知,哪些真理只能靠想象或虚构来构建。他写道:“形而上学是研究人类理性界限的科学。”

这听起来或许并不像战斗口号,但一本专业且引人入胜的康德思想新入门读物,却鼓励我们换一种视角看待它。马库斯·维拉斯克所著、彼得·刘易斯翻译的《康德:思维的革命》(

Kant: A Revolution in Thinking,
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认为,康德思想的革命性在于他提出的观点:要理解任何事物——科学、正义、自由、上帝——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维拉斯克是全球研究康德的顶尖学者之一,也是康德著作标准德文版的编辑,他在书中写道:“康德将人置于其思想的核心,这是此前所有哲学家都未曾做到的。”正如维拉斯克所阐释的,康德认为自己的思想将彻底改变人类对自身在世界中位置的认知,其影响之深远,堪比哥白尼革命改变人类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认知。

至少在哲学领域,事实确实如此。康德的思想开启了西方思想史上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最富成果的时期。维拉斯克通过“批判”一词来衡量康德的影响力——康德的三部主要著作标题中都使用了这个词:《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在当时,“Kritik”(批判)还是德语中一个相对较新的词汇,而康德是首位将其用于书名的人。维拉斯克写道,如今“德国国家图书馆的目录中,标题包含‘Kritik’一词的著作不少于2.4万部”。

更广泛地说,他指出康德关于思维的观点推动了“心理学、人类学以及近代社会科学”的发展。20世纪,科学哲学家在试图理解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这些令人困惑的发现时,也曾深入研究康德的思想。美国超验主义者的名称就源自康德的一个核心专业术语:“我将‘先验的’一词用于所有这样的知识,这类知识并非与对象相关,而是与我们认识对象的方式相关。”因此,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宣称“我成为了一只透明的眼球;我什么也不是;但我能看见一切”时,其思想本质上正是康德式的。

这些不同领域的思想家从康德那里汲取的核心洞见是:世界并非简单地作为一种事物或事物的集合呈现在我们面前,供我们感知。相反,我们的思维在塑造自身所体验的现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康德尤其认为,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这些我们通常视为世界最基本属性的概念——更应被理解为人类思维施加给世界的形式。

事实证明,将康德的思想与哥白尼的理论相提并论是恰当的。在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之前,人们认为太阳和行星围绕地球运转,这一观点看似合理——毕竟我们仰望天空时,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天文学家们经过大量细致观察和精妙推理,才意识到这是视角造成的错觉,实际上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同样,人类很自然地会认为,世界在我们眼中的样子——三维延展、从过去不断走向未来、因不同元素相互作用而变化——就是世界的真实模样。但康德认为,这同样是视角带来的错觉。空间和时间并非客观存在,而只是作为我们经验的形式主观存在。他写道,“只有从人类的视角出发,我们才能谈论空间、有广延的物体等”。

这种思维使康德得出了一个比哥白尼更为悲观的结论。尽管人类最终正确认识了太阳系,但我们永远无法认识“物自体”——即康德所说的“本体”。我们只能接触到“现象”——也就是事物在我们特定思维方式下呈现出的样子。康德坚称:“物自体究竟是什么,我无从知晓,也无需知晓,因为事物从未以非现象的形式呈现在我面前。”

维拉斯克写道,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观点:“可以说,它似乎剥夺了我们周围所有事物的实在性,将它们变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幻影。”事实上,康德并非想让我们怀疑感官所提供的证据。相反,他认为,正是因为所有人都通过相同的时间和空间范畴体验世界,科学知识才得以存在。科学研究的是我们所感知的世界,而非“物自体”本身,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知识是完全可靠的。任何人在真空中测量自由下落物体的加速度,都会发现其数值为每秒32英尺的平方;我们无需担心这是“想象中的幻影”。

但康德的知识理论给任何声称能揭示终极真理和永恒本质(如上帝)的宗教或哲学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如果我们的思维无法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那么形而上学知识就成了自相矛盾的概念。康德承认:“至高存在者的概念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常有用的理念”,但它终究只是一个理念。“它无法增进我们对事物存在的认知。”

在没有上帝和其他绝对真理的情况下,人类是否还能拥有有意义的生活?这成了现代西方思想的核心问题,而正是康德首次全面且复杂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给出的答案,实际上比后来许多学者的答案更具希望。他认为,即使接受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我们依然可以过一种善良且有道德的生活。但他坚信,无论是在哲学领域还是天文学领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必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理性目标的设定”。

对于一位在美法革命时代完成其最重要著作的哲学家而言,这样具有革命性的抱负是恰当的。但在个人生活中,康德却毫无反叛精神。维拉斯克的著作并非按时间顺序,而是围绕不同主题展开——书中章节分别探讨了康德在教育、革命、智慧、科学,甚至外星生命(他坚信外星生命一定存在)等方面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康德的生平实在平淡无奇。

1724年,康德出生于柯尼斯堡(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一座繁华却偏远的港口城市,并于1804年在那里去世。除了曾在附近城镇短期任教外,他从未在其他地方居住过,甚至从未到访过其他城市。他终身未娶,称等到自己挣够钱能养活妻子时,已经不再想结婚了。没有证据表明他曾有过恋情或性经历。

康德一生最核心的关系是与柯尼斯堡大学之间的联系。他16岁考入该校,此后执教41年,期间曾有几年中断教学,担任私人家庭教师。那个时代,大多数教授没有固定薪水,只能依靠学生缴纳的听课费生活。与一些同事不同,康德没有家族财产可以依靠——他的父亲是一位贫穷的马鞍匠。因此,正如维拉斯克所写,他教授的课程包括“逻辑学、形而上学、数学、物理学,后来还增加了其他几门课程:自然地理学、矿物学、力学、普通哲学、实践哲学、伦理学、人类学、自然法、自然神学和教育学”。他并非对所有这些学科都精通,但关键在于授课数量。康德连续82个学期从未中断过教学,最初每周授课时间长达24小时,晚年才减少到16小时。

但这并不意味着康德是个孤僻或乏味的人。他社交活跃,且以衣着得体闻名。有一次,他告诫一位年轻哲学家不要花太多时间埋头读书时,特别强调了社交的重要性;他坚称,只有融入世界,才能实现自我教育。不过,到了晚年,为了专心写作,他变得更加孤僻——他所有最重要的著作都是在55岁之后出版的。

说起康德这个人,最广为人知的或许是他生活习惯极度规律,柯尼斯堡的居民甚至会根据他傍晚散步的时间来对表。但就像许多关于名人的标志性故事一样,这一说法并非完全属实。实际上,生活极度准时的是康德的好友、英国商人约瑟夫·格林。柯尼斯堡一位爱开玩笑的人曾写过一部讽刺剧《守时者》,据说其原型就是格林。康德的传记作者曼弗雷德·库恩写道,“邻居们可以根据康德晚上离开格林家的时间来对表”,因为格林有一条铁律:“晚上七点,访客必须离开。”

1792年,法国废黜国王路易十六并宣布成立共和国时,康德已年近七十,几十年来一直平静地生活在柯尼斯堡“上层社会,且往往是贵族圈子”中。维拉斯克写道,若他和其他人一样,对“法国贵族被剥夺财产、驱逐出境甚至惨遭杀害”表示谴责,似乎也合情合理。但他却毫不掩饰对革命的同情,还引用《福音书》中老人西缅在耶稣降生时所说的话:“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离世了,因为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你的救恩。”在康德看来,革命似乎将他思想的核心理想——解放,即让人类获得自由,能够自主掌控自己的生活——付诸了实践。

1784年,一家德国杂志大胆提问,是否有人能给“启蒙”这个流行词汇下定义。康德接受了这一挑战,撰写了一篇短文,如今这篇文章可能已成为他流传最广的作品。这篇题为《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的文章,以一个简洁却振奋人心的定义开篇:“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指的是像未成年人一样需要他人监护的状态。康德表示,纵观历史,大多数人都这样看待自己。由于害怕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依赖权威来告诉自己该做什么。康德写道:“如果我有一部能为我理解的书,有一位能为我良知把关的牧师,有一位能为我决定饮食的医生,诸如此类,那么我就无需费神思考。”但如今,普通人开始逐渐意识到,他们有权利也有能力独立思考。他宣称:“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法国革命者的目标是自由,但康德的理想与之有显著不同。他将其称为“自律”,源自希腊语中“自我”和“法则”两个词。“自由”意味着不受约束,当没人能阻止我们做想做的事时,我们就是自由的。而“自律”指的是遵循我们自主选择的规则,因为我们认为这些规则是合理的。正如康德所说,自由意志“服从于法则,而它本身可以被视为这一法则的制定者”。

维拉斯克写道:“对康德而言,正是人类的这种自律——即自我施加道德法则的能力——构成了我们独特尊严的基础。”据此,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道德定义,这一定义在现代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在某些方面它与人们的直觉相悖。

若在康德所处的时代,你问一个普通欧洲人,什么让一种行为成为错误的行为,答案很可能与上帝有关。谋杀、偷窃、通奸等行为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们是罪孽,是上帝在《圣经》中禁止的,而罪人会在今生或来世受到惩罚。如今,许多人依然会给出类似答案。另一种答案关注行为的后果:如果一种行为导致他人遭受痛苦,那它就是错误的。这种观点源于人类最基本的同情心,但在19世纪,它被系统化为功利主义——即道德的标准是为最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

康德对是非的理解则抽象得多,与虔诚或痛苦毫无关联。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这是他相对易懂的著作之一,尽管他自己也承认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很吓人”——中,他认为,行为本身无法用“善”或“恶”来形容。这两个词只能用于人类的意志,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意志都可以自由决定如何行动。康德写道:“在世界之中,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

通常,我们认为善良意志是一种情感:拥有善良意志的人,会因他人的幸福而感到快乐。但在康德看来,情感与道德无关。事实上,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做正确的事是因为这能让自己快乐,那么他并不具备真正的善良意志,因为他的行为本质上是出于某种自私的动机。唯一能决定我们行为的,应该是纯粹的责任感。康德写道,当一个人“并非出于偏好,而仅仅是出于责任去行动时,他的行为才首次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我们所负的这种责任,并非源于上帝或他人,而是源于我们自身的理性。康德认为,每当我们面临道德选择时,都应把自己想象成立法者,为全人类制定一条规则或“准则”。如果我们的理性认可这条准则,那么无论它是否对我们个人有利,我们都有义务遵循它。这就是康德著名的“定言命令”,他将其视为道德的本质:“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康德举了几个例子来阐释这一原则在实际中的应用。他问道:“当我身处困境时,能否许下一个我不打算兑现的诺言?”比如,我能否在明知自己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借钱?要回答这个问题,一种思路是考虑从长远来看什么对我有利。如果我欠债不还,将来就没人愿意借钱给我,因此出于自身利益,我不应靠虚假承诺借钱。

但康德认为,出于这种原因而不做出虚假承诺,并非道德行为,因为这是“仅仅出于对后果的恐惧”,而非出于理性和责任。要做出道德行为,我需要思考:如果每个人都像我这样做,会发生什么?康德认为,在一个所有人都许下自己不打算兑现的诺言的世界里,“根本不可能有诺言这种东西”,因为没有人会相信别人说的话。

这种逻辑矛盾表明,当我违背诺言时,我的行为并不像一个为所有人制定规则的立法者。我真正希望的是,除了我自己,所有人都遵守规则,这样我就能利用他人的信任获利。康德坚称,即使遵循定言命令会导致人身伤害,我们也有义务这样做。1797年的一篇短文中,他设想了这样一种场景:一个人让正被凶手追捕的朋友藏在自己家里。如果凶手来到门口,询问目标受害者的下落,这个人在道德上是否有义务说出真相?

令人惊讶的是,康德给出的答案是“是”——并非因为凶手有权知道真相,而是因为任何人都没有说谎的权利。他写道:“在所有声明中保持真实……是理性的神圣且无条件的命令,不受任何权宜之计的限制。”

尽管康德的道德定义并非源于宗教,但它提出的要求与许多宗教教义相似:它敦促我们忘却自我。事实上,他还将这一观点与“《圣经》中要求我们爱邻人甚至爱仇敌的段落”相提并论。

康德最终以理性的方式重新阐释宗教伦理,这并非偶然。他的著作有两个相辅相成的目标:一个是破坏性的,另一个是建设性的。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指出,人类永远无法认识那些我们最渴望了解的事物——关于上帝、自由意志以及现实的真正本质。正是这一成就为他赢得了“粉碎一切的康德”这一称号,让所有传统教条都无处立足。

但随后,在《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转向了建设性工作。他认为,理性与自由为人类生活提供的基础,比权威与传统更可靠。它们能为我们构建更严格的道德体系、更公正的政治制度,甚至更和平的国际秩序。正如维拉斯克所写,对康德而言,将“人置于其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类凭理性生活这一能力的坚定信念。

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这种信念更显动人——如今,人类理性的理想在政治和技术领域都面临着挑战。维拉斯克主要关注前者;他为普通读者撰写康德相关著作,主要目的是探讨康德思想如何帮助我们捍卫“西方自由、基于规则的民主制度这一整体理念”。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康德长期以来一直是战后自由秩序的象征与守护神。18世纪90年代,他主张民主、世界主义,并倡导通过“常设国际会议”而非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两个世纪后,西方世界在因非理性仇恨自相残杀之后,似乎终于准备好将这些理想付诸实践——联合国与欧盟的成立便是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兴起,正以一种更隐蔽却更深刻的方式对康德式人文主义构成挑战。相较于康德的政治遗产,维拉斯克对其科学遗产着墨较少,但这两者都建立在康德对人类思维独特性的信念之上。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写道,人是“唯一似乎不受支配动植物的自然法则约束的动物”,因为只有我们拥有自由思考和自由意志的能力。

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或许很快就会终结人类在思维领域的垄断地位。如果计算机能够思考,这是否意味着它们也能成为拥有自由意志的道德主体,值得拥有尊严与权利?或者恰恰相反,这意味着人类思维从未像康德所认为的那样自由——我们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生物机器,误以为自己与众不同?而且,若如康德所言,时间与空间等世界的基本属性是人类思维的产物,那么人工智能思维是否可能存在于完全不同的现实之中?这些现实基于不同的原则构建,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2022年出版的论文集《康德与人工智能》中探讨了这类问题,其中一位撰稿人指出:“你很容易会发现,当代认知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

当然,我们无法在18世纪与21世纪之间建立直接的关联,也无法确切知道康德会如何看待乌克兰局势或ChatGPT。正如维拉斯克所写:“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康德并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解决方案。”但一位哲学家之所以伟大,并非因为他能给出所有答案,而是因为他帮助我们提出最重要的问题——即便有些问题是他从未预料到的。维拉斯克表示,康德“促使我们批判性地审视这些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如今,康德思想中最难让人接受的,或许是他对人类的信心——相信我们有能力,也有意愿去完成这些艰难的任务。♦

说明:本号刊发来自各方的文章,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不代表本号支持文章中的观点。由于微信公众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次,无法即时更新,本站目前在腾讯新闻发布最新的文章,每天24小时不间断更新,请收藏以下地址(请完整复制),随时刷新:

https://news.qq.com/omn/author/8QIf3nxc64AYuDfe4wc%3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震惊!深圳一小区楼下车辆突然被诸多“创可贴”所覆盖,密密麻麻

震惊!深圳一小区楼下车辆突然被诸多“创可贴”所覆盖,密密麻麻

火山诗话
2025-11-03 08:55:34
老铺黄金、周大福……集体大跌

老铺黄金、周大福……集体大跌

极目新闻
2025-11-03 10:35:28
和谢霆锋离婚13年,让王菲俩闺蜜倒戈 的张柏芝,野心不止于此

和谢霆锋离婚13年,让王菲俩闺蜜倒戈 的张柏芝,野心不止于此

有趣的胡侃
2025-11-03 10:06:32
大二女生怀孕爸爸呼不可能,女孩:游泳怀上的!医生的解释很明白

大二女生怀孕爸爸呼不可能,女孩:游泳怀上的!医生的解释很明白

菁妈育儿
2025-10-26 12:35:13
不顾央视警告顶风作案,与刘涛传出绯闻的杨烁,究竟是谁给的底气

不顾央视警告顶风作案,与刘涛传出绯闻的杨烁,究竟是谁给的底气

芳芳历史烩
2025-09-24 20:13:19
一夜之间,北京又一家知名健身房跑路了

一夜之间,北京又一家知名健身房跑路了

微微热评
2025-11-03 08:53:02
卢秀燕为什么不出席郑丽文就职典礼?因为“一句话”葬送了她

卢秀燕为什么不出席郑丽文就职典礼?因为“一句话”葬送了她

南宫一二
2025-11-03 10:49:35
网警斩断侵害未成年人网络黑色产业链,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

网警斩断侵害未成年人网络黑色产业链,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

环球网资讯
2025-11-03 09:46:14
热议中超保级:赛程为人情世故提供便利;亚泰想搞肯定冲回来

热议中超保级:赛程为人情世故提供便利;亚泰想搞肯定冲回来

懂球帝
2025-11-02 18:25:24
《澎湖海战》——玩政治正确,却又没玩明白

《澎湖海战》——玩政治正确,却又没玩明白

云石
2025-11-03 09:40:03
国际空间站7大禁令:禁止发生性关系……最离谱的却是最后一条!

国际空间站7大禁令:禁止发生性关系……最离谱的却是最后一条!

徐德文科学频道
2025-09-25 20:05:13
王凯已任江苏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凯已任江苏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澎湃新闻
2025-11-03 10:14:29
何祚庥:我对核聚变研究的质疑,就是向杨振宁先生这样的先贤学习

何祚庥:我对核聚变研究的质疑,就是向杨振宁先生这样的先贤学习

怀疑探索者
2025-11-02 21:29:01
尴尬!谢晖3年送2支中超队降级,曾是本土最红少帅,如今无人敢用

尴尬!谢晖3年送2支中超队降级,曾是本土最红少帅,如今无人敢用

国足风云
2025-11-03 11:39:52
疑似杨瀚森妈妈社媒发声:虚胖瀚森状态下滑谁的责任?只有我知道

疑似杨瀚森妈妈社媒发声:虚胖瀚森状态下滑谁的责任?只有我知道

狼叔评论
2025-11-03 13:30:03
“上午立冬,冻死牛;下午立冬,暖烘烘”,2025年立冬是几点?

“上午立冬,冻死牛;下午立冬,暖烘烘”,2025年立冬是几点?

阿龙美食记
2025-10-30 09:52:04
湖人130-120热火迎4利好!布朗尼+2将打出价值,雷迪克执教获赞!

湖人130-120热火迎4利好!布朗尼+2将打出价值,雷迪克执教获赞!

篮球资讯达人
2025-11-03 13:25:13
上海地铁大爷强坐女乘客大腿后续:处理结果引争议,网友:别再惯着

上海地铁大爷强坐女乘客大腿后续:处理结果引争议,网友:别再惯着

观察鉴娱
2025-11-03 09:59:43
全红婵复出首战摘金,现场下起“娃娃雨”,陈艺文、林珊点赞!

全红婵复出首战摘金,现场下起“娃娃雨”,陈艺文、林珊点赞!

环球网资讯
2025-11-03 10:40:04
果然不出中国大陆所料:48小时内,台当局的两大帮手都浮出了水面

果然不出中国大陆所料:48小时内,台当局的两大帮手都浮出了水面

乐天闲聊
2025-11-03 11:29:53
2025-11-03 14:16:52
邸报
邸报
每天分享有意思的文章。
286文章数 5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90后跨国夫妻,到浙江山居:花20万租20年,值了!

头条要闻

媒体: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错误言行 中方直接"亮剑"

头条要闻

媒体: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错误言行 中方直接"亮剑"

体育要闻

开拓者官宣召回杨瀚森 队记解析核心原因

娱乐要闻

录音彻底揭露知名导演王家卫的体面

财经要闻

马斯克:未来5-6年传统手机与App将消失

科技要闻

余承东内部信:鸿蒙下一步要实现上亿覆盖

汽车要闻

超跑同款磁流变减振 深蓝L06包你开得爽

态度原创

数码
本地
时尚
游戏
公开课

数码要闻

梦幻跨界产品:微波炉改造成PC整机!门作为显示屏、主板置于转盘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秋季穿衣别太老气横秋,看看这27套造型,时尚舒适又显高

新游现逆天恶性封号bug:只封主机玩家!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