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建筑行业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今年8月,中国建筑与星球研究所联合推出“移山计划”视频在全网爆火,抖音近40万点赞、超4000条留言;B站320万播放,3200条留言。
视频记录了中国建筑国际如何将一座污水处理厂搬进山体内部——开挖200万立方米山体,形成亚洲最大人工岩洞群。堪称“愚公移山”的工程壮举引发公众对中国建筑超强技术实力与成就的赞叹。
![]()
而站在这一震撼工程背后的是——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一家在港澳家喻户晓、在内地正快速布局的建筑巨头。
涛哥注意到,2025上半年,中国建筑国际归母净利润52.6亿元。这一利润规模如果放在房企半年榜单中,可以稳居TOP3,仅次于华润置地与中海地产。
而在中国建筑旗下各工程局中,中国建筑国际利润表现同样排名前三,盈利能力如此强劲,颠覆了很多人对建筑行业的传统认知。
1979年始于香港,到2005年在港上市,中国建筑国际已经成长为港澳地区最大总承建商,香港平均每15人中就有1人住在他们建造的楼宇中。香港国际机场、迪士尼乐园,澳门美狮美高梅酒店、迪拜哈利法塔等全球地标背后都有他们的身影。
![]()
就在昨天,中国建筑国际发布三季度业绩报,在利润持续上涨的基础上——
科技带动类业务新签合约额占比达48.5%,营业额占比达34.9%,已成为一家真正的「科技驱动」型企业。
在市场调整期,中国建筑国际凭借科技赋能,走出一条独特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中国建筑行业开创了面向未来的发展范本。
1
逆周期增长:稳健经营背后的质变
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中国建筑国际的在手未完合约额3936.1亿,呈现出逆市发展的强劲动力。
更为难得的是,之前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其在手现金增长16.1%至332亿,资产负债率与净借贷比率实现双降,融资成本下降至3.15%。
这种稳健高质增长的优秀经营底盘,在当前的建筑与地产行业中尤为稀缺。
从业务结构看,中国建筑国际已经完成深刻的质变。科技带动类业务的新签合约占比从2021年的19.6%大幅提升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48.5%,其营业额占比已达到34.9%——
这意味着,科技业务已成为中国建筑国际最重要的增长引擎,而这一增长仅用了三年时间。

公司现金流改善尤为明显,连续第四年实现经营性现金流为正。2025上半年,内地投资业务营业额收现比首次接近100%,投资业务基本实现正循环。
这一转变源于“十四五”期间坚定的业务模式转型——从传统的PPP模式转向政府定购类短周期项目,2020年后无PPP新增合约,极大优化公司财务结构。
在港澳基本盘方面,中国建筑国际提前实现“千亿港澳”目标。港澳新签合约额从2020年的404亿港元增长至2024年的1001亿港元,北部都会区已成为新的增长极,目前公司在该区域已获取超千亿港元合约。
![]()
MSCI ESG评级升至BBB级,评分位列中国建筑与工程行业第一,进一步印证了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领先地位。
纵观中国建筑国际的业绩表现,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通过科技赋能与业务模式优化,实现逆周期增长,展现出龙头企业的韧性与前瞻性。
2
科技赋能:建筑行业的“特斯拉模式”
如果说财务数据改善是“果”,那么科技转型就是中国建筑国际最重要的“因”。这家传统建筑企业,正践行一种类似特斯拉的“科技产品化”路径——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建筑模块化生产与建造,将建筑从“手工制品”变为“工业产品”,从根本上提升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
据涛哥了解,中国建筑国际在科技创新方面目前最亮眼的有两大成果,分别是MiC(模块化集成建筑)和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
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是其科技转型的核心。将70%的建筑工序转移至工厂标准化生产,工期较传统方式缩短60%,废弃物减少75%,碳排放降低50-67%。
![]()
这种“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模式,正在一线城市快速落地生根。
在北京,桦皮厂胡同8号楼项目成为住建部首批“好房子”建设经验案例。这项采用“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的“原拆原建”改造,采用模块化技术破解城市更新中“老房子”变“好房子”难题,效率高、工期短,最终效果还更好。
凭借这一标杆项目带来的口碑,中国建筑国际随后中标西城区三里河一区28号楼危旧楼改建项目、及海淀区定慧寺北地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进一步打开北京市场。
面对北京178个重点更新街区、2.45亿平方米可更新建筑总量的巨大机遇,中国建筑国际在通州即将自建工厂,打造自动化率70%以上、数字化覆盖率100%的智能生产基地,为未来市场爆发做好产能准备。
![]()
在上海,全国规模最大的模块化城市更新项目——徐汇区田林路项目于9月30日全面封顶。作为上海市首个混凝土模块化建造项目,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更新改造提供了新范式。
在广州,南沙大涌安置房项目成为全市首个获得模块化建筑激励政策项目,容积率核算额外增加6%激励面积。中国建筑国际以“科技+投资”的模式,继续服务民生。
在深圳,从全国首个高层混凝土MiC住宅华章新筑,到“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示范项目安居景馨苑,中国建筑国际的MiC产品继续迭代勇攀高峰;并建设最先进的龙岗工厂,不断定义“智能建造”的最高标杆。
![]()
在港澳市场,香港发展局预测2025-2030年间将完工的MiC楼面面积约250万平方米。中国建筑国际作为模块化建筑领军企业,将持续受益于此趋势。
今年6月公司联合发起设立“粤港澳组装合成模块化建筑产业发展联盟”,将整合产业链资源,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模块化建筑的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

此外中国建筑国际的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业务也取得突破,这一技术也被称为是“会发电的幕墙”。
今年8月,中国建筑兴业集团旗下远东幕墙(新加坡)有限公司宣布中标新加坡樟宜机场酒店幕墙工程,标志着其在绿色建筑技术领域的国际化布局取得实质性成果。
![]()
9月末,公司承建的深圳前海·华发冰雪世界顺利完工,项目光伏屋顶总面积超3.5万平方米,年发电量超600万度,是国内最大BIPV项目,足可见公司在BIPV领域技术实力之雄厚。
![]()
从技术创新者到标准制定者,中国建筑国际已经完成了角色转变。通过参与制定北京、广州等地的模块化建筑技术导则,公司正从标准层面引领行业变革。
在科技赋能之下,中国建筑国际的护城河不断拓宽,估值逻辑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3
价值重估:从承包商到城市运营服务商
2025年,是中国建筑国际上市20周年,也是“十四五”收官之年。
回顾过去五年,中国建筑国际成功实现从“传统建筑承包商”到“科技驱动型城市运营服务商”的转变,也是中国新型工业化时代的杰出案例。
投资业务的成功转型、港澳建筑从最大走向最强,前瞻性布局科技和运营业务,不断以科技驱动为城市建设发展贡献力量,为股东创造更高价值。
随着科技带动类业务占比提升,科技赋能不仅带来业务增长,更带来盈利质量的稳步提升;同时投资业务“长改短”转型完成,以及资产运营业务拓展,公司的现金流结构将更加稳健。
![]()
展望未来,随着香港北部都会区开发进入加速期,及澳门旅游复苏带动高端酒店新建与翻新需求,中国建筑国际凭借在港澳的丰富经验将会持续受益。
而在内地,城市更新、保障房建设与“好房子”建设成为发展重点,为建筑行业带来了长期机遇,其模块化建造领域的技术积累,完美契合一线城市发展所需。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建筑国际的发展路径具有标志性意义,证明即使是在最为传统的建筑行业,科技赋能也能够催生深刻质变。
通过将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中国建筑国际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路径。

从移山填海的超级工程,到胡同深处的旧楼改造,中国建筑国际展现了一家龙头企业的担当与实力,深度参与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为民生改善做出实质性贡献。
随着其“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中国建筑国际有望在建筑工业化、城市更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多重机遇下,实现新的跨越。
对投资者而言,中国建筑国际代表了一种稀缺投资标的:既有传统建筑企业的稳健基本面,又有科技创新的成长潜力,同时还具备高股息回报。
在行业变革的时代,中国建筑国际正用科技重新定义建筑企业的价值边界,书写建筑行业的新篇章——不仅是地标的建造者,更成为城市进化的推动者。
关于今天分享的内容,大家有什么评价?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