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在深圳机场登机时,因航班停靠远机位,需使用登机升降车。
现场轮椅与机舱门存在高度差,其登机过程受阻,情绪激动发文吐槽。
![]()
那句“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让无数人共鸣。郑智化用这句当然是有双关的幽默自嘲在里面。
这事儿掀开了残疾人出行那层看似平整、实则坑洼的地毯。
其实,谁都不该被“连滚带爬”地送进客舱——哪怕这个词后来被当事人主动撤回,它所激起的共鸣却真实存在。于是大家的焦点都集中在:一个坐轮椅的人,是否能在任何机场,都体面、安全、有尊严地完成一次登机?
不妨看看深圳机场事后的反应:连夜整改,三条措施立马落地——能用廊桥的优先靠桥,保障人员从1名增到2名,还启用了测试中的斜坡连接板。反应是相当快了。
最关键的是,深圳机场先忍受了一波舆论压力一两天后,再默默地放出了当时的监控画面,舆情瞬间反转,这操作我挺佩服。
![]()
从视频里可以看出来,郑智化的吐槽并不符合实际。登机确实是有个轮椅过不去的台阶,但是工作人员是把他小心搀起来扶过去的,根本不存在他说的「冷眼看着我连滚带爬进飞机」。
事情到这还没完。第二天,郑智化又发了一篇长文,把这次事件上升到了一个更激化的层面。他说这绝不是个例,他举了不少例子,因为他常在内地演出,频繁往返各地机场,类似对残疾人的“不友善”甚至“刁难”层出不穷等等,这时许多人觉得这就有点上纲上线了。
![]()
于是监控画面一出,舆论又指责他不是一个地道的人,说假话,带节奏,后来看着舆论风向不对了,才轻描淡写出来说几句,做人不够磊落,甚至舆论开始跟省籍(台湾)开始扯上关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我看来,事情发展到这,挺遗憾的,郑却有言辞不当之处,机场方面,也不是就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其一,硬件不是没有,而是“用不出来”。北京、深圳部分机场其实早配备了登机用的伸缩坡板,可司机不会用、怕误点、嫌麻烦——绩效考核里又不写“帮轮椅旅客多蹲一分钟”。业内都知道,地服奖金看准点率、行李破损率,唯独不看“旅客感受”。于是,设备锁在仓库吃灰,旅客爬台阶的魔幻现实,就成了常态。
其二,流程断点太多。轮椅旅客得提前48小时申请服务,到了现场还得再报一遍。为什么?值机、安检、登机口,各用各的系统,数据不互通。国外一些机场,预约信息直接推送到地服人员手环,几点几分接谁、走哪条路,清清楚楚。咱们呢?靠旅客自己“跑断腿”来补全链条。
其三,服务意识不是喊口号就能来的。日本公交能倾斜车身贴合站台,司机跪地为轮椅打固定带,这不是“感动中国”式的好人好事,而是写进操作手册的硬规定。
![]()
我们缺的不是钱,也不是技术,而是“主动问一句”的机制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第五条明确要求:无障碍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可“同步”的,是否也包括服务流程与人员培训?
《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指南》其实早有答案:登机桥连接处要有高差提示,无障碍电梯要配“八字口”方便集散,安检区要设独立检查空间——这些不是花瓶,是刚需。更关键的是,它提出“通用设计”理念:无障碍设施不该是“特殊照顾”,而应是所有人共享的一部分。比如,加宽的检查通道,受益的不只是轮椅族,还有推婴儿车的父母、拖大行李的旅客。
技术其实一直在往前走。智能轮椅、导盲机器人开始进入机场场景,可管理却没跟上。《指南》鼓励引入创新产品,但现实是,很多机场连基本设备都用不熟,更别提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服务重构了。
![]()
有人提议设“隐形监督员”:让残疾学生扮旅客全流程体验,回来逐帧复盘。纸上谈兵不如真摔一次——膝盖疼过,记忆才深。深圳机场现在试点“残疾人服务评分”,低于90分就扣绩效,这或许是条出路。
最后,个人是觉得,公众事件出现后,大家不要跟着情绪走,能够就事论事,一定要想到这件事,最后会推动什么,带来什么结果?不一定要非黑即白,非得支持或打倒哪一方,说不定两方都没有错,或者两方都有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