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驻村干部主动作为 包菜种出大收益

0
分享至


包菜收获。

□文/摄 本报记者 宋晨曦

10月18日,依安县兴旺村的田垄上仍留有丰收的余温,最后一批装满包菜的拖拉机轰鸣着驶出村庄,卷起的尘土里裹挟着村民们的欢笑声。国网依安县供电公司兴旺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蔺春泉望着车队远去的方向,长舒一口气:“第一年试种就见了实效,乡亲们的腰包鼓了,明年咱们的产业规模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兴旺村及周边依安镇东平村、中心镇建设村地处小丘陵区,土地零散破碎,传统种植效益低。

“村里到底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无数个夜晚,工作队队员们围着地图反复琢磨。他们走遍田间地头摸实情,邀请农业专家实地勘测,最终锁定了关键答案:当地海拔较高、气候温和且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矿物质,是冷凉蔬菜的理想种植区。而包菜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耐储存,市场需求稳定,更是适合村民入门的“致富菜”。

可想法刚一提出,就遭遇了村民的质疑。“种了一辈子庄稼,改种包菜要是卖不出去咋办?”“没技术没销路,别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重重顾虑,工作队没有退缩,而是打出一套“稳心、赋能、保收”的组合拳。他们联合村“两委”连续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算清经济账:一亩玉米年收入不足千元,而包菜亩产可达万斤以上,一年还能轮作两茬,春茬包菜65天上市后,还能栽种一茬羽衣甘蓝,亩均收益直接翻几番。为了让村民眼见为实,工作队又组织有意向的农户赴邻近蔬菜种植基地参观学习,看着成片的包菜变成真金白银,村民们的种植热情被彻底点燃。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底气。工作队精准对接黑龙江省北拓盛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把“田间课堂”搬到地头,邀请专家从育苗、移栽、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进行手把手指导。工作队员们也跟着专家潜心钻研,白天泡在菜地里观察长势,晚上查阅资料整理笔记,个个都成了半个“土专家”。“以前病虫害来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减产,现在有了科学方法,浇水施肥都有讲究,心里踏实多了!”种植户老王一边给包菜浇水,一边笑着说。通过推广科学轮作、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包菜亩产从传统种植的不足3000斤跃升至1万斤以上,工作队还推动采用有机肥种植,打造零农残有机品牌,让普通包菜摇身变成“生态珍品”,溢价空间大幅提升。

“种得好”更要“卖得俏”。工作队未雨绸缪,在播种之初就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以每吨560元的价格锁定销路。丰收季来临,绿油油的包菜铺满田间,工作队迅速组建“助农服务队”,联合村干部、党员志愿者下沉地头,分工负责采摘、装筐、搬运。工作队员的手机号码成了销售热线,汽车后备箱变成移动仓库,他们既当代言人又当配送员,还主动对接大货车开辟“绿色通道”,让新鲜包菜第一时间运往市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服务,彻底打通了产销衔接的堵点。

更让村民欣喜的是“一块土地三份收益”的创新模式。工作队牵头搭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平台,村民不仅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赚取每天100元的薪金,年底更能享受合作社分红。仅采收季,基地每天就需要50余名务工人员,年发放务工工资超50万元,带动24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以前在外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门口干活,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别提多舒心了!”正在菜地里务工的村民李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的兴旺村,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返乡,曾经冷清的村庄重现烟火气。1400余亩包菜种植基地,让参与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包菜虽小,却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蔺春泉说,下一步工作队将聚焦产业链延伸,探索包菜深加工项目,打造区域特色绿色蔬菜品牌,让包菜产业成为带动村民持续增收的“常青树”,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黑龙江新闻网 incentive-icons
黑龙江新闻网
黑龙江新闻网官方账号
37133文章数 169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