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脑磁图(MEG)技术长期因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的高昂成本与严苛部署条件,被禁锢在少数顶尖实验室中。这一困境,随着光泵浦原子磁力计(OPM)这一新型量子传感技术的出现,正发生根本性改变。
在国际学术语境中,这类研究被称为OPM-MEG(基于光泵浦原子磁力计的脑磁图)或量子磁传感神经成像(Quantum Magnetic Sensing Neuroimaging)。而在中国学界,这一技术体系被系统化定义为“零磁医学”(全称“极弱磁功能信息医学”),强调通过近零磁环境下的量子传感,实现人体极弱磁信号的精准测量与功能识别。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的FieldLine公司,其可穿戴脑磁图系统HEDscan正是这一理念的代表性实践:通过室温工作的OPM传感器阵列,无需液氦冷却与大型磁屏蔽室,即可高灵敏度地捕捉脑部磁信号,为脑科学研究、神经疾病诊断及脑机接口开发带来了更灵活的技术路径。
01
从科研资助,到多家科研机构使用的可穿戴MEG系统
FieldLine的诞生,瞄准了传统MEG技术的核心痛点:依赖液氦冷却的超导设备,不仅单机成本高达300-500万美元,还需配套百万级别的磁屏蔽室,极大地限制了技术普及,也阻碍了零磁医学的落地进程。
政府科研资助成为技术破冰的关键推力。2018年,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的资助为FieldLine注入第一股动力,支撑其完成MEG原型研发。一年后,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中风研究院(NINDS)的追加资助,推动系统从实验室原型向整头可穿戴设备跨越,解决了传感器排布、信号同步等核心工程问题。
2021年,FieldLine发布全球首款商业化、非低温、全头可穿戴MEG系统HEDscan,标志着零磁医学核心应用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此后,系统快速迭代:从初期版本升级至144传感器(288芯通道)配置,官方宣称最高可支持512传感器全脑覆盖,持续刷新OPM-MEG系统的性能上限。
如今,HEDscan已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正式采购并列为实验室核心设备之一,也已在瑞典NatMEG等多家国际机构投入使用。这标志着OPM-MEG系统从科研验证迈向国际科研市场的关键一步。
02
三大创新,重塑脑磁图系统架构
HEDscan系统采用高度集成的架构:用户佩戴可穿戴头盔,头盔内嵌的OPM传感器贴近头皮实时采集脑磁信号;全局场补偿线圈(Global Field Compensation Coils)与紧凑型屏蔽结构协同抑制环境磁干扰;采集数据实时传输至集成处理单元完成降噪、建模与可视化分析,形成完整的闭环系统。
这一方案不仅支持模块化扩展(最多144传感器),还实现“采集—降噪—分析—呈现”的自动化流程,成为零磁医学脑磁成像领域的“交钥匙解决方案”。
![]()
HEDscan系统使用流程图 来自:FieldLine官网
■ OPM量子传感,告别液氦依赖,降低运维成本
传统SQUID-MEG对超低温的依赖,让年维护成本高达数十万美元,更限制了零磁医学的部署灵活性。而HEDscan采用的OPM传感器从原理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激光泵浦原子实现对磁场的超高灵敏度探测,可在室温下稳定工作,彻底摆脱液氦制冷系统,让轻量化设备成为可能。
![]()
OPM传感器示意图 来自:FieldLine官网
更小的体积还带来信号质量的跃升。FieldLine的自研OPM传感器体积不到7cm³,能直接贴近头皮部署,使信号-噪声比(SNR)较传统SQUID系统提升5-10倍。
其公开参数显示,传感器灵敏度在10-130Hz频段(脑电信号核心频段)可达< 15 fT/√Hz,动态范围±150nT,传感器间串扰低于3%,这些指标已达到国际顶尖OPM技术水平,为“精准捕捉极弱磁信号”的核心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 可穿戴头盔:打破静止成像的场景限制,拓展应用边界
“Smart Helmet”可穿戴设计是HEDscan拓展应用边界的关键。传统MEG头盔为适配超导传感器,不仅重量大,且尺寸固定,难以覆盖婴儿、儿童等特殊人群,更无法支持被试者在运动状态下的检测。
![]()
可穿戴头盔示意图 来自:FieldLine官网
FieldLine的头盔采用轻量化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从婴儿到成人的不同头型灵活调整,传感器与头皮的贴合度提升,进一步保障了信号采集的稳定性。这种灵活性打开了全新研究场景。在儿童神经发育研究中,无需镇静即可完成检测;在脑机接口(BCI)领域,支持被试者在自然手势操作、行走等动态状态下采集数据;在精神疾病研究中,能捕捉更贴近真实生活的脑活动模式。
正如量子经济发展联盟(QED-C)的报告所言,OPM技术的可穿戴特性,使其成为儿童脑研究和动态神经功能分析的理想工具,这也正是零磁医学“场景多元化”的核心价值体现。
■ 低基建门槛:摆脱专属磁屏蔽室,降低部署成本
传统MEG对大型磁屏蔽室(MSR)的依赖,使其部署成本动辄数百万美元,仅能被少数顶级医院和科研机构负担。FieldLine创新性地推出“小型MSR/Tube Shield(管屏蔽)”解决方案,设计逻辑是通过紧凑型屏蔽结构抑制环境磁干扰,官方技术文档显示,该系统可安装在普通医疗机构的标准房间内,无需大规模改造基建。
![]()
FieldLine的2种屏蔽解决方案 来自:FieldLine官网
这一突破大幅降低了MEG技术的普及门槛。据官方资料,HEDscan系统的整体造价为20-150万美元,可满足不同临床的需求。对于预算有限的区域医院、高校实验室而言,无需大规模改造基建即可引入高端脑磁成像设备。从商业角度看,这一设计精准切入了传统巨头尚未覆盖的中低端市场,为FieldLine构建了差异化的竞争壁垒。
03
迈入临床与商业化,零磁医学的下一个阶段
FieldLine的商业化征程,正值脑磁图(MEG)行业从依赖液氦冷却的“超导时代” 向基于室温量子传感器的“OPM时代” 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以FieldLine为代表的企业与科研机构,正共同推动零磁医学赛道逐步成熟,可穿戴脑磁图作为该赛道的核心应用,其商业化路径日益清晰,但同时也面临着临床验证与规模化推广的现实挑战。
从技术层面看,OPM技术的不断成熟为零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除了FieldLine的HEDscan、英国Cerca的OPM-MEG等国际产品,中国企业在技术转化上也取得显著进展,例如杭州零磁医疗已成功研制出具备128个采集通道的零磁场心脑成像系统,已在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验证研究。此外,未磁科技的产品已获得中国“创新医疗器械”认证并进入临床应用。
从商业化进度看,国内外企业均加速推动零磁技术从实验室向病床旁转化,但整体仍处于从科研验证向规模化临床推广的关键过渡期。中国的零磁医学发展呈现出“平台化”与“集群化”特征——全球首个零磁介入医学共建实验室已在上海揭牌,且浙江德清等地正聚力打造千亿级地磁产业集群,推动心磁成像设备等走向量产与应用。
从政策与需求看,全球脑科学研究投入持续增加,美国BRAIN Initiative、中国“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新型医学影像技术列为重点支持领域,持续为零磁技术基础研究提供支持。同时,心脑血管疾病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巨大市场空间,特别是对冠心病无创筛查、儿童癫痫精准定位等未满足临床需求,加速推动零磁医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随着OPM技术的成熟与多国科研布局的深入,零磁医学正从概念探索迈向系统落地。从可穿戴脑磁图到心磁成像,从科研平台到临床应用,量子磁传感正成为连接神经科学与医学影像的关键桥梁。
未来,这一赛道的竞争将不止于技术性能,更关乎谁能率先在临床验证、标准制定与产业化协同中取得突破。零磁医学的下一个阶段,已从实验室的静默信号,走向医疗现场的真实回响。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