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孙开华因拉肚子立功的故事,这是后人演绎,真实的孙开华,比这个段子更震撼。
1884年10月8日,淡水港,600名法军登陆,孙开华冲进敌阵,手刃法军旗手,夺旗而归。
这是清朝晚期唯一一场彻底胜利的对外战争。
16岁湘军少年的崛起
1840年,慈利县柳林铺,孙开华早产一个月出生,家里给他取小名"小九儿",10岁,父亲死了,三兄弟跟着母亲姜氏过日子,种田,挨饿,熬日子。
1856年,转机来了,鲍超在湖南招兵,组建"霆字营"。
16岁的孙开华报名,理由很简单,吃不上饭,霆军不是一般的部队,曾国藩的湘军分五大主力:老湘军、霆军、楚军、吉字营、左军。
霆军最能打硬仗,鲍超带出来的兵,敢死拼。
孙开华入伍后第一仗,援江西,战九江小池口,右臂受伤,包扎完继续打,援湖北,再次负伤,池驿之役,夹击太平军,立功,升守备。
别人打仗是为了活命,孙开华打仗是往死里冲。
安徽、江西,连续转战,副将,攻克句容金坛,清廷赏"擢勇巴图鲁",满语"英雄"的意思,再攻金溪南丰新城宁都、瑞金,全拿下,晋总兵
一个16岁的农家少年,用12年时间,打到从二品武官。
1867年,尹隆河战役结束,湘军和淮军开始内斗,霆军被裁撤,鲍超回家养老,孙开华因战功授漳州总兵,从战将变成地方军事主官。
1879年,广东嘉应州叛乱,孙开华率军平叛。
黄沙嶂一战,降者十余万,升福建陆路提督,从二品跳到从一品,这个位置,管闽浙和台湾的防务,1883年,法国占领越南,清朝的藩属国没了。
法国人不满足,他们盯上台湾。
占领台湾,逼清政府在越南问题上让步,中法战争打响,战场分两个:中越边境和台湾,清政府命令: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守基隆,孙开华署理淡水防务。
淡水和基隆,相距80里,互为犄角。
淡水是台北的咽喉,港口繁华,"冠于全台",法军占领这里,台北就完了,孙开华到淡水后,立刻开始布防,第一步:堵港口。
找来木船,装满石块,沉到港口,法舰进不来。
第二步:布水雷,敷设电发火式水雷,当时最先进的防御武器,第三步:修炮台,在淡水北岸修两座炮台:红炮台、白炮台,封锁海滩和港湾。
第四步:练兵,召擢胜军三营,约2500人,分三路布防。
10月8日的决战
孙开华自己呢?"昼夜率军分伏海滨林莽,风夕露宿,不敢少休。"这不是史书的夸张,这是《清史稿》的原话,一个提督,和士兵睡在树林里,日夜不休。
为什么这么拼?因为他知道,这一仗输了,台湾就是法国的。
1884年10月1日,法国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率4艘军舰到达淡水,投书约战,这是西方人的规矩,打仗之前先递战书,孙开华接到战书,没慌。
登炮台,坐镇指挥,连夜等待。
10月2日清晨,法舰到了,孙开华下令:开炮,先发制人,法军没想到清军敢先打,阵型乱了,但法军船坚炮利,很快稳住,开始还击。
炮弹落在孙开华座前,没爆炸,孙开华没动,继续指挥。
战到晚上9时,清军两座炮台被打坏,伤亡30余人,部将胡俊德中弹身亡,孙开华亲自给他擦血、裹尸,涕泣哭祭,士兵们看到了。
这个提督,真把兄弟当兄弟。
当晚,孙开华召集将领开会,"吾军以整旅当敌炮火,即幸胜,伤损精锐亦必多。"他看明白了:正面硬拼,赢了也是惨胜。
"莫如化整为零,人各为战,伺隙蹈利,分进合击。"
这是游击战的雏形,把部队编成"麻雀队",化整为零,灵活作战,1884年的清军,用上了游击战术,10月4日,法军增援,孤拔从基隆派舰队来。
法舰增至7艘:铁甲舰"拉加利桑尼亚"号、"凯旋"号,巡洋舰三艘,炮舰一艘,运输船一艘。
陆战队增至600余人,法军认为胜券在握,10月8日,上午9时,法舰开始猛轰,炸弹如雨,烟尘蔽天,轰了半小时,守军炮台没还击。
法军以为炮台被炸平了,10时许,陆战队分3路登陆。
白沙仑海岸,600人上岸,扑向炮台,没遇到抵抗,法军继续前进,突然孙开华下令:迎击,两个营从正面拦截,埋伏在红炮台山后的部队,从右翼杀出。
民军从侧后截杀,三面包围,法军懵了。
这不是说好的正面对决吗?孙开华用的是诱敌深入,中午12时,短兵相接,刺刀对刺刀,孙开华奋起横刀跃马,冲进敌阵,手刃法军执旗官,夺旗而归。
这一幕被《清史稿》记录:"开华锐身入,手刃执旗卒,夺其旗以归。"
清军将士看到了,气势大振,"士卒皆以一当百,短兵相接,呼声震天地。"斩首300余级,法军崩溃,夺路而逃,跑向海边,争着上船,很多人掉进海里淹死。
光绪皇帝的祭文
法军以失旗为奇耻大辱,军舰掉头就跑,淡水大捷,战后,法军自己的报告说:"这次失败,使全舰队的人为之丧气,我们的损失十分严重。"
法军还说了一句话:"中国人在此次战斗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敢与顽强,而这种品质通常是不为人们所承认的。"
西方人的评价更直接:"黄种人军队第一次与欧洲人短兵相接而没有丢脸。"
这是酸话,也是实话,战后,孙开华升帮办台湾军务大臣,赏骑都尉世职,中法战争结束,实授福建陆路提督,1893年,光绪十九年,孙开华病逝,终年53岁。
清廷赐谥号"壮武",光绪皇帝亲自写祭文。
这在清朝历史上极为罕见。
祭文这样写:"朕维奋武攸贤,听鼙鼓而思良将;饰终有典,纪旗常而考司勋……台北无惊,足抗施黄之往烈;海东不靖,尚期颇牧之重生。"
皇帝把他比作历史名将,台湾人更直接。
民谣这样唱:"淡水唱,淡水欢,孙九大人坐台湾,法寇见了丧了胆,夹起尾巴一溜烟。家家红灯照,岁岁乐丰年。"
很多台湾家庭的神龛上,供着两个人的雕像:郑成功和孙开华。
两个保台英雄,孙开华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血性,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长子孙道元愤怒了。
"国家土地,岂可轻易以尺寸与人!"
他毁家财,置军械,召乡勇,组织义军抗日,仆人劝他:"朝廷能忍心割让,主人又何苦力争?"孙道元回答:"我为将门之后,焉可成顺民耶?"
战斗中身负重伤,不肯撤离。
临死前说:"吾力已尽,可以见先人于地下耳!"战死,他的妻子张秀容,把儿女托人送回大陆,自己带着丈夫的余兵,继续抗日。
从台北打到台南,最后寡不敌众,饮弹自尽,这一家人,三代人,都在保卫台湾。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