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消费降温,广州为何能多花1块钱?
20元VS1元:京穗深双节人均消费背后的城市博弈
黄金热卖VS客单价缩水,一线城市双节消费的冰与火
为何深圳人日均少花11元,广州却逆势微涨?
一线城市消费韧性调查:广州“最会花钱”的秘诀
这个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一线城市的消费账单呈现出有趣的分化。四座城市在游客数量和消费总额上普遍增长,但细细分析人均消费数据,却能发现截然不同的消费心态和城市经济韧性。
总体数据一片向好。上海接待游客25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9.7%,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北京以2509.4万人次紧随其后,广州接待1738万人次,深圳也有超过920万人次游客到访。消费总额上,北京以316.5亿元领跑,广州156.5亿元且同比增长18.1%表现亮眼。
![]()
人均消费的变化才真正反映城市消费活力。北京游客单客日均消费157.66元,比去年减少20元;深圳从132.73元降至121.43元,下滑11.3元。这些变化背后是消费习惯的转变,免费公园、社区文化节等低成本活动受到欢迎,北京全市公园接待游客超1382万人次就是明证。
广州的稳定性值得关注。广州单日人均消费从111.63元微涨至112.56元,虽然只增加0.93元,但在整体消费趋于保守的大环境下实属不易。这份韧性来自于黄金、汽车等大宗消费的支撑,东山百货投资金条销售额同比增长三成,黄金首饰销量增五成,汽车销售也保持稳定。
各城市的消费特色愈发鲜明。北京围绕“赛事+文化”做文章,WTT中国大满贯、中网公开赛等赛事带动周边消费,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同比激增118%。上海则发挥“洋气”特色,高端赛事与艺术策展带动重点商圈销售额增长10.2%,南京西路、中山公园商圈增幅超过20%。
![]()
深圳在新业态探索上走在前列。前海冰雪世界成为“南国玩雪”新地标,明华轮沉浸式餐秀、动漫节等活动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虽然人均消费有所下降,但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为未来消费升级埋下伏笔。
入境游客成为新的增长点。北京接待入境游客11.9万人次,同比增长48%,入境消费12.3亿元,增幅达54.1%。深圳接待外籍游客9.1万人次,增长145.2%。这些高消费力群体的回归,为城市消费注入新活力。
![]()
从全年数据看,城市间竞争更加激烈。前八个月上海社零总额10926亿元,同比增长3.7%,消费龙头地位稳固。北京8661亿元,同比下降5.1%,正寻求消费复苏拐点。广州7237亿元,保持稳健增长。深圳面临成都等新一线城市的追赶,前八个月社零总额约8560亿元,落后成都660亿元,消费第五城的位置面临挑战。
![]()
消费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游客更注重体验和价值,免费或低成本的文化活动受到青睐。各大城市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消费促进路径,北京强化文化特色,上海突出国际化,广州稳住大宗消费,深圳发力新业态。这种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最终推动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
![]()
未来消费增长需要新思路。单纯靠补贴和促销的效果可能有限,需要从提升消费体验、创新消费场景入手。比如将文旅与商业更好结合,发展特色消费项目,吸引国内外高消费力群体。同时也要关注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通过优化消费环境、增加优质供给,激发消费潜力。
![]()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假期消费数据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消费市场的韧性和潜力。不同城市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差异化策略,共同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