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眼镜的热度可以说是“一镜难求”,各路巨头纷纷涌入,市场如火如荼、热闹非凡。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达到406.5万台,同比激增64.2%。这不禁让我们好奇,AI眼镜为何在今年突然爆发?这是短暂热点还是未来趋势?它真的能满足普通人的需求吗?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 AI 眼镜背后的故事。(智通财经20251020)
说起AI眼镜,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全新概念。早在十几年前,谷歌就推出过google project glass,不过,当时由于技术尚未成熟、供应链也不够完善等诸多因素,谷歌的这次尝试最终没能在市场上成功商业化。
然而,当时间来到今年,AI 眼镜却呈现出集中爆发的态势。就在上个月末,Meta发布的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一经上市就被抢购一空,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台,甚至11月之前的试戴也几乎全部被预约满。在国内电商平台上,这款原价约合人民币5800元的眼镜,最高售价已飙升至15000元了。(科创板日报20251021)
不仅是Meta,小米、阿里、百度、字节等众多知名企业也纷纷入局智能眼镜赛道。其中,阿里旗下的夸克AI眼镜计划在年内正式发布,百度旗下的小度AI眼镜也计划于今年年内开售;此外,字节跳动也在探索AI眼镜的研发。
按这样的趋势,IDC预计,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突破400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份额将稳步提升,预计五年复合增长率(2024-2029)将达到55.6%,增速位居全球首位。(证券时报20251021)
小夏认为,今年“百镜大战”的爆发源于AI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推出,极大降低了技术门槛,加速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普及。这也使得AI眼镜从“概念产品”逐渐迈向了“消费级产品”。
不过,尽管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但AI眼镜真的已经成熟到可以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了吗?小夏查看了市面上的AI眼镜产品发现,目前AI眼镜正面临着三重挑战。
首先是重量困境。当前流行的Rokid智能眼镜重49克,在同类产品中已经属于很轻薄的了,但对比只有20克左右的普通眼镜来说,还是重了不少,佩戴的舒适度自然大打折扣。其次是续航危机,很多产品标榜“全天候佩戴”,实际续航仅有四五个小时,如果持续拍摄或直播,可能不足一小时就得更换电池。最后就是算力不足,由于智能眼镜体积小巧且直接佩戴在面部,对功耗及散热要求极高,而市面上缺乏与之匹配的新一代低功耗主控芯片。反过来看,未来厂商迭代的方向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了,“轻量化+长续航+多功能”的正确产品形态正在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智能眼镜也正迎来由“小众探索”走向“大众普及”的关键拐点。近年来,随着核心元器件的突破以及上下游协同的成熟,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成本也出现了大幅下降。而这样的优势直接反映在价格上:目前主流款智能眼镜价格已下沉至1500-2000元区间,小米AI眼镜定价1999元起,字节跳动代号Vision+的新品也计划在1500–2000元区间上市。供应链的成熟不仅让产品性能和体验不断优化,更让智能眼镜逐渐进入“消费级”价格带,为市场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来看,小夏认为,今年AI眼镜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产品形态成熟×AI价值兑现×供给链协同”的系统性结果。未来,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智能眼镜有望真正实现从“手机的补充”向“下一代个人计算入口”过渡。同时,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竞争,市场或将进一步细分,各个垂直赛道凭借独特优势展开激烈竞逐,共同推动行业向着更成熟、更良性的价值竞争阶段演进。
温馨提示:本文所述不作为个股推荐。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