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学者饶毅在其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发文,揭露了“95万元可申报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灰色操作,将这一潜伏在学术边缘的乱象推入公众视野。
![]()
据披露,中介机构声称可通过“直接渠道”帮助申报院士,总投入不超过95万元——并特别强调“市场价普遍在200万元左右”,此言一出,学术界哗然。欧洲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汇聚5500余名成员,其中包括88位诺贝尔奖得主,其外籍院士头衔原本象征着科研生涯的至高荣誉。如今却被明码标价、打上“折扣”,不免令人追问:是谁在为这些“服务”买单?
![]()
一、学者的“捷径心理”:当头衔成为升迁通行证
首先被卷入的,是部分渴望快速“跃升”的高校学者。
在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中,“院士”“高层次人才”等头衔往往与职称晋升、项目申报和资源分配直接挂钩。
一些学者虽有一定学术积累,但尚未达到顶尖水平,又急于脱颖而出,便可能转向“捷径”——花钱购买“学术光环”。中介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打出“院士推荐”“欧洲学术资源对接”等卖点。
要知道,欧洲科学院规定外籍院士需由两名现任院士提名,并具备欧洲学术合作背景——这恰是普通学者难以触及的门槛。
正如《半月谈》评论所言:“背景注水要不得。”花钱弥补学术短板,与虚构研究经历、造假履历并无本质差别。
2024年曝光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事件中,就有高校学者花费40万元购买头衔,这类“市场需求”的存在已被反复验证。
二、高校的“面子工程”:学术荣誉异化为政绩资源
部分高校与科研机构也在助推这场荒诞的“头衔生意”。
对于一些地方院校而言,拥有“外籍院士”的教师,不仅是宣传亮点,更是申报重点实验室、争取政府资助的重要砝码。
因此,一些单位乐于为此“买单”,把它视为提升学校排名与社会影响力的“战略投资”。
![]()
饶毅曝光的邮件显示,涉事中介提供的服务远不止院士申报,还包括对接地方政府合作、协助申报人才计划等。其运营的“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宣称已服务8639家客户、成交额超1亿元——如此规模,显然离不开大量机构客户的支撑。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费用极可能来自公共科研经费,最终演变为“用纳税人的钱购买学术面子”的荒唐循环。这正是饶毅在文章中提出的第三个追问:谁在为这笔“学术生意”买单?
三、企业的“跨界需求”:学术光环成商业背书
除高校外,不少企业家也成为这场“头衔交易”的客户。
科技、医药等行业的企业高管希望通过学术头衔提升个人公信力与品牌形象,尤其在产品推广、技术转化中,“院士”二字能带来强烈的信任效应。
涉事中介邮件中提到的“国际合作”“技术对接”服务,正瞄准这类客户群体。
此前就有医药企业为创始人包装“外籍院士”头衔,用于产品宣传,其动机与国外大学严禁的“履历包装”如出一辙——都是借虚假荣誉换取竞争优势。
四、当学术沦为商品:制度之病与认知之偏
“95万申报院士”事件揭开的,不只是中介的“生意经”,更是学术评价体系与社会价值观的病灶。
中介辩称“这只是类似留学中介的合理收费”,但这恰恰是混淆视听:留学中介提供的是程序透明的申请协助,而院士评选依赖的是学术实力与长期积累,若金钱能介入,那学术公信力必然沦陷。
学术本应是一片净土。
当院士头衔可以明码标价,当“钞能力”取代学术水平,受损的不仅是荣誉的纯粹性,更是社会对知识体系的信任。
真正的学术荣誉,不能靠中介包装,更无法用金钱赎回。
转自:必记本公众号
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