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有一句农谚,想必大家也都比较熟悉,那就是“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这句农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明日就是重阳节了,那么下雨好还是晴天好呢?农谚又是咋说的?
农耕年代,没有天气预报,这些农谚俗语,可以起着指导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被人们慢慢的留了下来,即使是在现在,农村老一辈人,仍然会把这些当做是天气的一个规律,相信,大部分时间,天气都会遵循着这个规律进行。
![]()
说句实在话,也许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些农谚俗语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那个时候,这绝对是一种进步。重阳节,阳气到达顶峰,然后会开始由盛转衰,而对应的天气,则是开始有凉开始转寒,也就说,寒冷的天气,从这个时候开始,就真正登场了,因此,要格外注意天气的一个变化。
![]()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重阳,顾名思义就是指的重阳节,十三指的是农历的九月十三。
无雨看十三,如果说重阳节这天没有下雨的话,那么就看接下来的农历九月十三那天的一个天气。
![]()
如果九月十三这天,还没有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整个的冬天,包括当年的冬季和来年的早春,都会是干旱少雨的一个天气。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可是为啥这两个时间点,如此的重要?其实这种说法,并非是空穴来风,它也确实存在一定的依据。
农历的九月,是霜降天气之后,它属于夏秋的一个过渡,这个时候冬季风开始增强,而重阳节还有九月十三,就是两个比较关键的日期,当这两个关键时间点都没有下雨,就代表着冷空气势力会比较的弱,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南下的冷空气不活跃,那么就很难形成有效的降雨。
![]()
试想一下,如果在秋冬转换的一个关键时间点,天气都如此的干燥,那么这种干冷的情况,就会一直持续,甚至可能延长到整个的冬季,导致“一冬干”的情况出现。
单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句农谚还是存在一定指导意义的,不过也要注意,中国的地域辽阔,南北的气候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而这句农谚,也适应的地方,一般是华北地区或者是黄河流域,对于沿海和西部地区,显然是完全不适用的。
![]()
而且我们要知道,现在的气候早已出现了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再加之天气气候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极其复杂的一个过程,它受到海温、季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以单凭一两天的情况来预测整个冬季的旱涝,准确率还是有限的。
明日重阳节,下雨好还是晴天好?农谚咋预兆?
“重阳有雨,样样收,重阳无雨,一半收”,按照农谚的一个说法,重阳节下雨的话,那么后续作物可以迎来大丰收,反之如果不下雨的话,可能收成欠佳。这个也能理解,这个时候急需要雨水的时候,它能让作物扎稳根,从而更加轻松的越冬,如果这个时候温度太高,到时候天气一冷,就容易冻死作物。
![]()
从目前现实的情况来看,还是下雨比较好的,正所谓该冷不冷,该热不热,不成年景,这个时候天气寒冷,属于自然的一个规律,如果出现天晴的情况反而不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