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财路似江宽,
富比王侯岁月安。
厚积资粮谋帝业,
一朝登极霸龙坛。
列位看官,今儿个咱就把时光拉回到雍正当亲王那会儿,好好唠唠他那富得流油的日子。话说雍正当亲王时,每年能领一万八千两银子的俸禄,还有五千斛俸米。这一日,王府的管家抱着账本,一路小跑着冲进书房,脸上堆满了笑,气喘吁吁地说道:“王爷,今年这俸禄和俸米又到账啦,咱王府上下老小这一年吃喝不愁咯!”雍亲王正坐在书桌前,手捧着一本古籍,微微抬起头,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轻轻点了点头道:“嗯,朝廷这待遇倒也没亏待咱们。”
后来啊,康熙老爷子瞧着雍正办事那叫一个靠谱,心里那是相当欢喜。有一回,在御花园里,康熙把雍正叫到跟前,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说道:“老四啊,你办事朕放心得很呐,朕给你双份俸禄,好好干呐!”雍正一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赶忙双膝跪地,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谢皇阿玛隆恩,儿臣定当肝脑涂地,为皇阿玛分忧!”这双份俸禄下来,一年就是三万六千两白银和一万斛米。换算到现在,那可差不多有千万的收入呢!
![]()
咱们一提起雍正皇帝,脑海里准会浮现出一个日夜埋在奏章堆里、生活过得像苦行僧一样的工作狂形象。但要是把时间倒回到他登基之前,还是雍亲王胤禛的时候,那场景可就大不一样喽。
那时的“老四”,哪是什么清贫楷模,分明就是个深藏不露的理财高手。在康熙众多皇子里,他的富裕程度那可是名列前茅。要弄清楚雍亲王的财富底子,咱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他都有哪些来钱的门道。
首先,最稳当的一笔收入就是亲王俸禄。清朝对宗室成员在经济上那是相当大方,一个亲王每年能稳稳地从朝廷领到一万八千两白银,外加五千斛俸米。这是个啥概念呢?当时啊,有个好不容易通过科举当上七品知县的小官,一年累死累活,俸禄也就四五十两银子。有一次,这个知县进京办事,听闻了雍亲王的俸禄,惊得嘴巴张得老大,眼睛瞪得像铜铃,嘴里嘟囔着:“人家啥都不干,这工资就是我几百倍,这差距也太大啦!”雍亲王的王府里,那五千斛米堆得像小山一样。仓管员看着这满满的粮仓,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线,用手拍了拍身旁的伙计,说道:“瞧见没,就这米,养活咱王府上下所有人,还能剩下不少拿去换银子呢!”
这还只是个开头。因为雍正办事得力,康熙老爷子对这个儿子那是格外宠爱,特意赏了“双俸”。当圣旨宣读下来的时候,雍正站在院子里,挺直了腰板,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心里琢磨着:“皇阿玛如此看重我,我定要做出一番更大的事业来!”年薪一下子翻倍,变成了三万六千两白银和一万斛米。这就好比在现代公司里,你业绩突出,老板一高兴直接给你工资翻倍,那可是顶级的认可啊。在康熙众多儿子里,能有这份殊荣的可没几个。
不过呢,对于一位亲王来说,这固定工资其实就跟零花钱似的。真正的大头收入,还在后头呢。皇帝时不时的赏赐才是重头戏。逢年过节,或者康熙心情好的时候,赏下来的可都不是小物件,那都是真金白银、古玩字画,甚至直接赏赐整个农庄和田产。有一次,康熙在朝堂上宣布赏赐给雍正一座农庄,雍正站在下面,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双手抱拳,大声说道:“谢皇阿玛赏赐,儿臣定不负皇阿玛期望!”回到王府后,雍正立马把谋士们召集过来,指着地图上的农庄,激动地说:“你们瞧瞧,这农庄日后定能为我带来滚滚财源。”这些皇庄都有人精心经营,土地租给佃户,每年产生的田租收入,就跟现在拥有几栋商业楼收租一样,稳定又可观。
![]()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个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有一回,天气闷热,雍亲王坐在书房里,烦躁地扇着扇子,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事务,眉头紧锁。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架子上的一串朝珠上,眼睛一亮,伸手拿了过来,递给身旁的下人,皱着眉头说道:“你拿去典当,换些银子来应急。”下人接过朝珠,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一路小跑着去了当铺。当铺老板接过朝珠,眼睛一下子瞪得溜圆,嘴巴微微张开,双手捧着朝珠,仔细端详了一番后,抬起头来,满脸敬畏地说道:“这位爷,这朝珠可是个宝贝啊,我给您估价三万多两银子。”下人听了,惊得差点没站稳,赶忙跑回王府,气喘吁吁地向雍亲王汇报:“王爷,当铺老板说这朝珠能当三万多两银子呢!”雍亲王听了,轻轻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说道:“这不过是我众多收藏品中的一件罢了。”
有了这么雄厚的经济实力,雍亲王的生活质量那自然低不了。夏天的时候,天气酷热难耐,王府里摆满了冰块用来降温。雍亲王躺在凉榻上,手里拿着一把精致的扇子,慢悠悠地扇着,旁边的丫鬟小心翼翼地递上一块冰镇西瓜。雍亲王咬了一口西瓜,眼睛微闭,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惬意地说道:“这冰镇西瓜,吃着就是舒坦呐。”他的穿戴用度,那是无一不精致讲究。身上的长袍是用上等的丝绸制成,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头上的帽子镶嵌着珍贵的宝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雍正居住的王府可不是普通宅院,规模仅次于皇宫。那屋顶上用的是青绿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大门上钉着六十三颗门钉,这可都是皇帝之下高等级的象征。有一次,有个外地来的官员路过王府,看到这气派的王府,惊得下巴都快掉了,眼睛睁得老大,嘴里嘟囔着:“乖乖隆滴咚,这王府真是太气派了,简直跟皇宫似的!”不过有意思的是,这豪宅产权属于内务府,雍正只有居住权。要是后代袭爵时爵位降低,就得搬出去,真可谓是“铁打的王府,流水的王爷”。
雍正出门的时候,那排场也是相当大。亲王仪仗队通常有六十三人,一个个穿着整齐的制服,举着各种象征威仪的器具,浩浩荡荡地走在街上。路人看到这阵势,都纷纷避让,指指点点地议论着:“这肯定是哪位王爷出门了,瞧这阵仗,多威风啊!”要是特别受皇帝赏识,还能额外增添护卫,胤祥就曾获此殊荣。有一回,胤祥跟着雍正出门,看到那增加的护卫,兴奋得满脸通红,拍了拍雍正的肩膀,说道:“四哥,你看咱这排场,多有面子啊!”雍正微微一笑,说道:“这都是皇阿玛的恩宠,咱们更要好好做事。”
在家庭生活方面,亲王可有一位嫡福晋和四位侧福晋。子嗣的前途也有保障,嫡长子能继承王位,其他儿子通过“考封”能获得相应爵位,女儿则根据母亲身份受封为格格。有一次,在王府的宴会上,嫡福晋笑着对雍正说:“王爷,咱们的孩子以后都有好前程,这可都是您的功劳啊。”雍正端起酒杯,喝了一口酒,笑着说道:“这都是祖宗的荫庇,咱们也要好好教导他们。”
雍正的富有,跟某些兄弟一比,那就更明显了。比如说十阿哥,这哥们儿花钱那叫一个大手大脚,一点都不知道节制。有一次,他把钱花光了,还欠了一屁股债。康熙知道后,气得吹胡子瞪眼,把他叫到跟前,手指着他的鼻子,大声训斥道:“你看看你,如此挥霍无度,成何体统!”十阿哥低着头,满脸羞愧,额头上冒出冷汗,心里想着:“我怎么就这么败家呢,这下可惨了。”最后甚至闹到要当街变卖家当的窘境,让皇家颜面扫地。而雍正就完全没有这种烦恼,他不仅没有负债,年底还能给府里的下人发放极其丰厚的赏银。
有一年年底,雍正把下人都召集到院子里,站在台阶上,笑着说道:“大家这一年辛苦了,这是赏银,希望大家来年继续好好做事。”每个下人都拿到了上百两银子,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纷纷跪地谢恩:“谢王爷赏赐,我们一定尽心尽力!”这手笔有多大呢?《红楼梦》里刘姥姥拿到二十两银子就够一大家子宽裕地过一年,雍亲王赏赐下人的标准,足以让手下人对他死心塌地。这也反映出他精于人情世故,懂得“财散人聚”的道理。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收入,当时的清朝朝廷,还有一种特殊的“潜规则”收入,就是门人的孝敬。像年羹尧、李卫这样后来位极人臣的人物,早年都算是雍亲王府的门人。按照当时不成文的规矩,这些在外为官的门人,逢年过节或者主子家有喜事,都会送上丰厚的“心意”。有一次,雍正的福晋要为德妃准备寿礼,雍正把年羹尧叫到跟前,皱着眉头说道:“年羹尧,你去张罗一下德妃的寿礼,要办得体面些。”年羹尧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王爷放心,我一定办好。”没过几天,年羹尧就送来了玉盆景、翡翠大佛等贵重礼物,还恭恭敬敬地说:“王爷,这是我精心准备的礼物,还望能让德妃娘娘满意。”这种来自门人的“孝敬”,一年累积下来,数额相当惊人,是亲王收入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
要是粗略估算一下,雍亲王胤禛在登基前,每年的各项总收入加起来,超过十万两白银那是相当轻松的。用今天的购买力换算,那可就是年入数千万的顶级富豪啊。他的财富大厦,建立在亲王双俸、皇帝厚赏、田庄地产和门人孝敬这四根坚实的支柱上。
所以啊,那个我们印象中勤俭苛刻的雍正皇帝,在青年和中年时期,实际上过着非常优渥的生活。他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深知经济基础对治理天下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不差钱”的状态,为他后来参与争夺皇位提供了很大的优势。雍正无需像八阿哥那样广泛结交、散财笼络人心,也不必像其他皇子那样因经济窘迫而受制于人。他可以用自己的财富,更有选择性地、更隐蔽地培植真正核心的势力,确保身边人的忠诚度。后来,雍正能够顺利登上皇位,这雄厚的财富基础可是起了不小的作用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