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潘石屹家族理财办公室下属的房地产子公司 Closer Properties发布声明 , 以6250万美元的现金价格买下了位于纽约 上东区的五块相邻地块。 另外,第六块地块预计将于明年6月成交,总金额将达到7600万美元。
这是要换个地方,在美国纽约的黄金地段,重新开始搞老本行了。
潘石屹同期的地产大亨们,王健林频繁被法院起诉,前一段时间还差一点儿成了老赖。王石早已退出了万科,但是万科的日子并不好过,连带着深圳地铁现在的日子也很煎熬。还有许家印,整个恒大地产都已经摘牌退市了,在江湖里彻底销声匿迹。
这么一对比,潘石屹的状态似乎很不错。
潘石屹很聪明,有人曾说他鬼精鬼精的,但是太精就容易成鬼。所以,潘石屹的争议很多。
有人说他,Soho中国的房子没有烂尾,没有拖欠上下游产业链的血汗钱,也没有债务违约。就这一点都比其他同行强了不少。
也有人说他,精致利己主义的商人。国内最需要的时候,他没有捐款,却反手给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捐款数千万美元。中国赚钱、美国花钱,责任心不够多、爱国心不够强。
不过,潘石屹仅仅从商人这个身份来看的话,也确确实实有很成功的地方。
所以,对于大家来说,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最典型的就是,潘石屹为什么能够在地产周期见顶之际逃顶呢?
潘石屹在2018年接受吴晓波采访时,提到两点,分别是租售比、杠杆率。
他讲到自己判断市场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租金回报率。2018年时,国内很多城市的房子租售比都已经降到了2%,甚至1%点多。但是,许多投资者买房子时往往是借贷去买,而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就是4.9%。
相当于什么呢?
就是投资者拿着银行4.9%成本的钱去买了房子,然后把这个房子出租出去,只能出租不到2%的租金。
假如不考虑房价涨跌。投资者不仅无法盈利,还要持续地往里补贴资金,本质上来讲已经不是一个“划算”的生意。
吴晓波当时问了一个问题,大体意思是这种低租金回报率的现象已经好多年了,似乎并无影响房子的上涨。
潘石屹没有正面地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举个例子。大体的意思是,这个现象也许好多年了,但是并不是事情的全貌。早在1999年的时候,他在北京开发的一个项目,当时精装修后的价格在7000多元每平米,很多投资者买了之后就租出去了,租售比在20%。
潘石屹亲自见证了自己的楼盘租售比从20%一路走低,到15%,到10%,到5%,再到1%。
这其实就是在暗示,吴晓波并没有真正地经历过完整的地产周期。
就好像一个人假如没有完整地经历过股票的牛熊市场,那么他永远不会知道熊市的残酷。
![]()
潘石屹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当市场的租售比长期低于资金成本的时候,说明资产价格正在脱离真实的需求,正在形成泡沫。反之同理,租售比长期稳定地大于资金成本的时候。不会立马见底,但是起码已经没什么泡沫了。
据中指数据,国内50城租金房价从2023年初就开始缓慢往上爬升,到2024年的时候已经为2.12%。最新的《2025三季度中国住房租赁市场总结》显示,2025年9月,50个重点城市租金房价比均值为2.21%。
而,当下的房贷基准利率5年起LPR为3.5%,首套房贷下浮之后普遍在3.0%左右。
2025年,租售比2.21% - 贷成本3.0%=-0.79%;
2018年,租售比1.5% - 借贷成本4.9%=-3.4% 。
这就是说,当下,市场的周期已经从过热的顶部区间慢慢下行,来到了不是那么热的腰部区间或者底部区间。
市场也许还在左侧,但是相比2018年,肯定没有那么高估了!
潘石屹提到的第二个关键点是,杠杆率。
企业也好、家庭也好、个人也好,资产负债的健康状况远远决定着能够走多远。一味地追求杠杆,就在赌。2018年上半年的时候,中国销售额超2000亿元的房企已经有了四家,放眼全球,都是极为罕见。
而这背后无一不是靠着债务驱动规模。
甚至出现了什么情况呢?
就是国内已经开始意识到房地产行业的不健康状态,喊话要冷静,遏制贷款规模的飙升。但是,很多企业就想了办法,去境外借债,去发美元债,而且是远高于当时2.25%左右市场基准利率的美元债。
比如,恒大在2018年10月发行的2023 年到期的 5.9 亿美元优先票据,年利率 为13.75%。而碧桂园同期发行的 5.5 亿美元 2024 年到期的优先票据,票面利率为 8.0%。万科2018 年 4 月发行的 5 年期 9.71 亿美元债,票面利率仅 4.15%。
显然,恒大的13.75%利率高于碧桂园的8.0%,高于万科的4.15%,更是远远高于基准的2.25%。
![]()
潘石屹讲到,汇率可能是风险。因为房产公司借的债呢是外汇的债,它的收入是人民币的收入,这两个汇率就不一样。
高昂的债务利息,加上人民币的贬值。这些都在2022年、2023年集中爆发。
比如,10亿美元不考虑利息,5年后,仅仅汇率波动就平白无故地增加了近1个美元的成本,即7.3亿元人民币。屋漏偏逢连夜雨,整个大环境的周期又恰巧在2022年、2023年出现了调头,使得整个地产的收入都骤减。
正因此,这也出现了文中开始讲到的,王健林、王石、许家印、孙宏斌、杨惠妍等地产大佬黯然离场的结局。
除此之外,潘石屹对于政策的认知、人性的理解,也是十分透彻。
比如,2016年,国家开始提出抑制房地产泡沫,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潘石屹在房住不炒之后,开始了加速销售Soho中国的项目。
2016年,以32.2亿元将上海SOHO世纪广场卖给了国华人寿保险。紧接着,2017年,又以85.8亿元出售上海虹口SOHO以及凌空SOHO剩余物业。2019年,以7.61亿元把北京2583个地下停车场组成资产包出售给广州慧泊停车场。
后边,潘石屹在2020年、2021年继续出售SOHO剩余股权、项目时,被监管叫停。而2020年、2021年则是整个地产周期的最高点。
![]()
潘石屹对于人性的评判是,(他们同行)每一个人的判断都是根深蒂固的惯性,就是过去10年,15年时间在不断上涨。人们在这个惯性思维下就觉得还会上涨。基本上刻意地忽略掉了,一直这么涨下去,如果有一天,资产价格下跌20%,30%,该怎么办?能不能扛过去?
所以,潘石屹人间清醒,坚持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总之,潘石屹的事情告诉了我们,大佬也需要遵循国家政策、自然规律,在自己的能力圈里赚钱。否则,就是螳臂当车。
大家也一样,要学会跟着国家保持一致,敬畏市场规律。在国家、在市场、在自己的能力边界里过好自己的一生。
第四季度,政策会加力刺激吗?黄金能跟吗?有哪些必须关注的重磅事件?资本市场还有哪些机会?大盘如何走?行情接下来调整还是继续上攻?
公开场合不便多说,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群,免费听直播,免费领破竹产业研究院圈子。
分享最新行业研报、行业发展前景、资本市场分析情报、了解政策趋势和经济走势,找到确定性机会!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