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志摩的“血海论”。
1925年,徐志摩赴苏联考察,虽然只短暂停留了三天,但通过观察苏联社会氛围,提出了“血海论”:
“俄国人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血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此段叙述载于其《自剖文集·游俄辑第三》之《欧游漫录》中。徐志摩认为苏联为实现理想天堂,需以流血和牺牲为代价,但质疑这种“血海”方式是否真正符合人类福祉。
徐志摩早年受罗素影响,曾支持社会主义,但苏联之行后,他受罗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批判影响,认识到苏联的“斗争哲学”与文化压迫,最终与苏联决裂。
后续苏联通过大清洗、集体化等手段推进革命,印证了徐志摩对“血海”的预言,但其本质是否实现“天堂”仍存争议。
![]()
二、胡适的“面包论”
1948年底,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胡适提出了“面包论”:
他认为,在美国人们既有自由又有面包,而在苏联虽然有面包却没有自由。他的这一论点反映了对不同社会制度的批判,认为自由与物质生活是人类追求的基本需求。
胡适因此选择南下,拒绝担任北大校长,后在台湾和美国继续学术生涯。其言论被批“脱离群众”,但客观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
三、钱穆的“渡江论”
1949年,解放军渡江前发布公告,钱穆面对亲友劝留,提出了“渡江论”:
“君看渡江公告,有无大度包容气象?”
他通过分析公告文本,作出预判,选择南下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钱穆离开之前,曾到岭南大学拜访陈寅恪,邀请他到香港任教,遭到拒绝。之后他又去乡间邀请熊十力,对方也无意离开。钱穆给远在重庆的梁漱溟写信,没有得到回复,他又到中山大学见杨树达,杨树达也无意离开,最后只得独自离开。
钱穆的抉择使其避过政治运动,而留下的弟弟因坚持“大度包容”之说,最终在“拔白旗”运动中被焚毁著作,郁郁而终。
![]()
四、张爱玲的“旗袍论”
1950年上海文代会上,张爱玲身着旗袍参会,遭丁玲批评“不与群众统一”。会后,在新上海主管文化宣传工作的首长夏衍找她谈心,说“今后还是变一变装束吧,你穿中山装或列宁装也许会更好看”。
1952年,张爱玲对弟弟提出了“旗袍论”:
“连旗袍都不准穿,暴风雨就要来了。”
旗袍成为她对个人自由与文化认同的象征。张爱玲于1952年赴港,后赴美。其选择避开了历次政治运动,而同期留下的作家多遭迫害,印证了她对社会变革的敏锐洞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