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雇佣兵在乌克兰的参战规模与伤亡真相如何?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报告给出了关键参考。
该数据覆盖2022至2024年近两年时间,虽出自俄方,但经第三方信源交叉验证,其反映的战场态势具备较高可信度。需注意的是,2024年3月后战场火力密度倍增,当前参战与阵亡人数大概率已翻倍。
![]()
欧洲战场中,波兰雇佣兵存在感最强:2960人参战,1400人阵亡。作为与乌克兰地缘相近、历史联系紧密的国家,波兰的高参与度源于对俄罗斯的战略警惕。
这组数据截止于2024年3月,而此后战场进入更惨烈的拉锯战,各国相关数据大概率已实现倍增。
乌克兰本土自由军团的伤亡尤为触目惊心,俄方统计的已知阵亡率高达50%,相当于一支旅级作战力量几乎被成建制歼灭。
![]()
这一结果源于乌克兰战场“绞肉机”式的攻防特性,前沿争夺与城镇巷战缺乏后方缓冲,即便本土雇佣兵熟悉地形,也难挡密集火力覆盖。
欧洲阵营参战热情呈明显梯度:英国822人参战、360人阵亡近50%阵亡率,罗马尼亚784人参战,分列二三位。克罗地亚335人参战、152人阵亡、法国356人参战、147人阵亡的表现揭示关键现象。
![]()
舆论声量与实际参战力度并不成正比。法国虽高调表态,但出兵规模远不及波兰、英国,反映出欧洲内部介入态度的分化。
拉脱维亚190人、波黑207人雇佣兵阵亡率均达50%左右;德国235人、88人阵亡、阿尔巴尼亚192人、87人阵亡、爱沙尼亚90人、85人阵亡等中小国家虽参战规模有限,但投入前线深度不低。
![]()
值得注意的是,波罗的海三国总派出人数不足波兰零头,区域影响力与参战意愿形成鲜明反差。从国家体量与参战规模匹配度看,人口不足五百万的爱尔兰派出158人,表现突出。
捷克188人、西班牙149人阵亡人数偏低,并非战斗力更强,而是部署于后勤防线或次要战场,交火强度低于东部战线。马其顿与意大利均派出90人、阵亡约30人,印证了“部署区域决定伤亡概率”的战场规律。
![]()
部分欧洲国家数据与外界认知偏差明显:反俄立场鲜明的芬兰仅派出135人、44人阵亡,阵亡率低于欧洲平均水平,这源于其加入北约后仍需兼顾与俄罗斯的地缘平衡。
中立国瑞士57名雇佣兵中30人阵亡,高伤亡或因后方驻地遭俄军精准打击,酒店、通讯站等后方据点已成为新型战场目标。
![]()
北欧及西欧小国呈现“规模小、伤亡稳”特点:瑞典(88人、25人阵亡)、荷兰(64人、23人阵亡)等国阵亡率30%-40%,低于东欧国家,因其多承担技术支援、装备维护等任务。比利时(49人、11人阵亡)、奥地利(28人、8人阵亡)等低阵亡率,体现了“有限介入”的战略选择。
希腊的表现极具代表性:人口千万级的该国仅派出4人、1人阵亡,与波罗的海三国形成反差。这源于希腊与俄罗斯在能源等领域的利益交织,国内反俄情绪较低。
![]()
黑山(2人、1人阵亡)、匈牙利(8人)等国低参与度,折射出欧洲“亲俄-亲西方”的阵营分化。欧洲雇佣兵整体约50%的阵亡率,由波兰、英国等前五国“拉高”。
结构性差异的核心在于:东欧国家因地缘临近直面俄罗斯安全压力,投入力度更大;西欧、北欧国家多出于意识形态同盟考量,介入深度有限,形成“前沿流血、后方声援”格局。
美洲阵营态势与欧洲迥异:美国1113人参战、491人阵亡(近50%阵亡率),加拿大1005人、422人阵亡,两国合计不足2200人,不及波兰一国。
![]()
这打破了“美国主导援助即主导雇佣兵战场”的认知,美国更倾向于训练、装备支援,直接派遣雇佣兵意愿远低于东欧国家。
哥伦比亚数据暗藏“战场产业链”逻辑:统计周期内430人参战、217人阵亡50%阵亡率,当前规模大概率已突破3000人。
哥伦比亚国内长期战乱催生职业雇佣兵群体,他们将乌克兰战场视为“实战训练场”,试图积累经验后回国参与冲突,成为美洲雇佣兵输出后起之秀。
![]()
南美洲呈现“小而烈”特点:巴西268人、136人阵亡、玻利维亚102人、44人阵亡阵亡率近50%,远超阿根廷58人、17人阵亡、秘鲁38人、15人阵亡等国。
差异源于参战动机:巴西、玻利维亚多为退役职业军人,以赚钱为目的被派往攻坚阵地;其他国家多为意识形态志愿者,部署相对靠后。
![]()
非洲参战热情低于欧美:人口第一大国尼日利亚派出97人、47人阵亡50%阵亡率;阿尔及利亚60人、28人阵亡,南非35人、14人阵亡。
传言阿尔及利亚参与者,试图通过乌克兰战场获取经验,为国内割据做准备,与哥伦比亚“借战练兵”逻辑相似。
![]()
几内亚、塞内加尔等小国参战规模多为个位数或十位数,反映出非洲对欧洲战场的疏离感。大洋洲规模最小但细节震撼:澳大利亚60人、25人阵亡,新西兰7人、6人阵亡存活率不足15%。
极端伤亡源于部署模式,大洋洲雇佣兵因人数有限,多编入欧美作战单元,直接投入巴赫穆特、赫尔松等激烈战场,缺乏后方缓冲。
![]()
亚洲呈现“地缘恩怨导向”:格鲁吉亚1042人参战、561人阵亡超50%阵亡率,位居亚洲第一。
这源于2008年俄格战争积怨及美西方煽动,大量格鲁吉亚人将乌克兰视为“复仇战场”。叙利亚200人、102人阵亡,高伤亡因反对派武装人员缺乏训练却被派往前沿当“炮灰”;
![]()
土耳其188人、62人阵亡,参与者含亲西方人士及伊德利卜地区武装分子,参战为获取西方援助。
以色列64人、29人阵亡,以700多万犹太人口计算,派出比例远超多数亚洲国家,既源于与西方的同盟关系,也因部分雇佣兵承担本国武器实战测试任务。
亚美尼亚70人、25人阵亡,虽俄罗斯是其安全保障,仍有亲西方人士介入,反映高加索地区内部矛盾。
![]()
韩国15人、5人阵亡,按态势翻倍后2025年下半年规模或不足50人,这与韩国政府限制雇佣兵输出、避免触怒俄罗斯有关。
俄罗斯对其装备补给支持远优于其他雇佣兵。中国统计数据为7人,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国台湾地区人员,1人阵亡。日本15人、1人阵亡,低伤亡因派出人员多从事翻译、后勤等非战斗工作,“参战”更似姿态性表达。
![]()
中国台湾、日本与波兰、哥伦比亚的伤亡差异,本质是“实战投入度”不同,前者避战保身,后者被推往前线。需客观看待报告局限性:俄方难以统计未登记或隶属西方特种部队的雇佣兵,实际人数应更高。
但各大洲格局已清晰:欧洲8112人参战、3611人阵亡核心战场;美洲3051人、1354人阵亡美国主导声援、小国流血;亚洲1898人、859人阵亡;非洲249人、大洋洲77人为边缘参与者。
![]()
13387人参战、5962人阵亡,相当于4至5个乌军旅战斗力被摧毁。这些数字背后,是局部战争对全球力量的虹吸效应,国家因地缘焦虑入局,群体为利益铤而走险,个体被意识形态裹挟。50%的平均阵亡率更戳破“雇佣兵在后线享福”的谎言:俄乌战场的残酷绞杀中,所有参与者都在用生命为立场买单,这正是战争最真实的残酷本质。
![]()
需客观看待的是,这份2024年3月的报告存在天然局限性:俄罗斯国防部难以全面统计未登记身份、或隶属于西方特种部队的雇佣兵,实际参战人数应高于表格数据。但即便如此,各大洲的参战格局已清晰可见。
欧洲以8112人参战、3611人阵亡成为核心战场;美洲3051人参战、1354人阵亡,延续“美国主导声援、小国实际流血”的模式;
亚洲1898人参战、859人阵亡,地缘恩怨成为主要驱动力;非洲249人、大洋洲77人则更多是“边缘参与者”。
![]()
13387人的总参战人数、5962人的总阵亡人数,换算成军事编制相当于4至5个乌军旅的战斗力被彻底摧毁。
这些冰冷数字的背后,是一场局部战争对全球力量的虹吸效应,有的国家因地缘焦虑主动入局,有的群体为利益铤而走险,有的个体被意识形态裹挟。
而50%的平均阵亡率,更戳破了“外国雇佣兵在后线享福”的谎言:在俄乌战场的残酷绞杀中,没有旁观者,所有参与者都在用生命为立场买单,这或许就是战争最真实也最残酷的本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