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杨振宁,大家总先想到他的科学成就。
可很少有人好奇,这样一位顶尖科学家,年收入到底有多少?
当真实数字被扒出来,才发现比起他的贡献,这点收入根本不算什么,反而更显他的了不起!
![]()
顶尖科学家的 “特殊” 年薪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薪资,早有权威媒体报道可查。
2004 年他与清华签订正式合同,校方约定的年薪为 100 万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国内高校的顶级薪资标准。
但更让人敬佩的是,从 2005年正式开课起,他就把这笔年薪全额捐给清华高等研究院。
用于扶持年轻科研人员,自己分文未取,且这一捐赠习惯坚持了十年。
![]()
除了薪资,他的科研奖励也很透明,且大多用于公益。
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早年确实获得过奖金,但几乎没留作私用。
2015 年他把香港中文大学颁发的 “邵逸夫奖” 奖金 120 万美元,全数捐给清华高等研究院;
2001 年获得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时,500 万元奖金同样投入到基础科学研究中,还额外卖掉美国房产所得 400 万美元,作为清华高研院的启动资金。
![]()
著作和讲座收入,也远没想象中多。
他写的《杨振宁文集》《物理学讲义》等书籍,虽被高校广泛使用,但学术著作的版税本就不高,多年来加起来也没超过百万。
![]()
偶尔参加国际学术讲座,虽有 5000-1 万美元的报酬,但频率极低,且大多用于科研交流开支,国内公益讲座更是分文不取。
有知情人说,他从不在意这些收入,反而常说 “能把钱用在科研上,比自己花了更有意义”。
看看同领域的 “高收入者”,更能明白杨振宁的格局。
![]()
收入与贡献的 “反向差距”
现在很多高校的顶尖教授,年薪能到 50-100 万元,还不算科研项目提成。
有些科学家跳槽到企业做顾问,年薪轻松过百万,甚至能拿到股权分红。
可杨振宁手握 100 万年薪,却主动全额捐赠,20 多年来扎根清华,从没想过 “另谋高就” 赚更多钱。
他把更多精力放在 “看不见回报” 的事上。
![]()
回清华后,他牵头组建高等研究院,从选址到招聘海外顶尖人才,亲力亲为,没要过一分额外补贴。
80 多岁还坚持给大一学生上 “大学物理” 课,备课到深夜,课时费和普通教授没区别,全部归入捐赠款项。
![]()
为了推动国内基础科学发展,他四处奔走,联系海外科学家来中国交流,差旅费常自掏腰包,从不用科研经费报销。
这些付出,哪是用 “年收入” 能衡量的?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连 “隐形福利” 都主动拒绝。
![]()
学校曾提出给他换更大的住房,他说 “现在的房子够住,没必要浪费资源”,始终住在清华分配的普通教职工公寓;
相关部门想给他安排特殊医疗待遇,他坚持和普通教职工一样走医保流程,看病排队从不搞特殊;
甚至有人提议设立 “杨振宁专项基金” 让他管理,他也婉拒,说 “交给专业团队更合适,我只想做科研和教学”。
杨振宁的收入数字,藏着他对科学的纯粹热爱。
![]()
不被名利裹挟的 “纯粹”
早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研究时,他的年薪折合成人民币已超百万,却放弃优渥生活,57 岁时选择回祖国效力。
晚年即便有机会靠 “名气” 赚钱,比如接商业代言、参加综艺,他也一概拒绝,说 “不想让科学沾染上铜臭味”,连科普讲座都只收象征性酬劳。
在他眼里,科学研究不是谋生手段,而是一生的追求。
这些年他的 “财富”,全花在了更有意义的地方。
![]()
除了捐出奖金和薪资,他还资助过几十位贫困学生攻读物理专业,从学费到生活费,都从个人积蓄里支出,从不对外宣扬。
清华高研院的很多精密科研设备,是他用个人影响力联系海外机构捐赠的,没让学校多花一分钱。
甚至他的私人藏书,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证书复印件、毕生收藏的学术典籍,也在 2021 年全部捐给清华图书馆,供师生免费借阅。
![]()
他常说 “科学家的价值,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为人类做了多少贡献”。
现在再看他的收入情况,反而让人更敬佩。
100 万年薪本是顶尖待遇,他却分文不取全部捐赠,用个人积蓄支撑对科研的投入。
![]()
看似 “零收入” 的任教状态,却托起了国内基础物理研究的一片天。
比起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杨振宁用真实的收入选择,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我想,这也是翁帆为何说,杨振宁实际上很“傻”的原因。
因为像他这样不图回报一心奉献的科学家,真是少数!
![]()
结语
杨振宁的年收入,没有被个人装进腰包。
可这份 “全额捐赠” 的选择,比千万年薪更显格局。
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成就从不是用金钱衡量的。
这样的科学家,才是我们该追的 “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