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德国媒体《焦点在线》登出一篇评论文章,作者是德国知名媒体人施泰因加特。他在文章中并没有用太多激烈的措辞,用一连串事实,揭开德国外交政策的混乱和对华态度的矛盾。他说了一句直白的话:“德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觉得中国已经没用了,还总想着惩罚它。”
这话的背景,是德国新任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对中国进行首次正式访问,结果就在出发前三天,这场访问被取消了。德国到底为什么会在经济高度依赖中国的同时,又对中国充满敌意?这场外交风波的背后,是不是还有更大的心结没解开?
![]()
说起这位新上任不久的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不得不提他在10月14日出席日本活动时发表的一番言论。他当时公开喊话,要与日本联手对抗“中俄威胁”,并指责中国“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这还没完,几天后他又说,中国有“霸权野心”,想要“改变世界秩序”。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指责和挑衅,硬生生把一次本该促进合作的访问,变成了一场外交事故。中国方面并没有直接撕破脸,是以“另有要事”为由,未安排高层会见。德国驻华大使也被中国外交部约谈,被要求对外长的言论做出解释。这其实是给足了德国面子,也明确传达了中方立场。
![]()
更尴尬的是,原本计划随行的德国企业家们也选择了“忽然不走了”。据德国媒体披露,这些企业代表担心瓦德富尔“嘴上说合作,行动却在搞破坏”,担心影响与中国的商业关系,索性直接退出代表团。这不仅让瓦德富尔“光杆”出访,更让德国政府的外交形象大跌眼镜。
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早有苗头。德国对中国的态度近年来变化非常明显,从“合作伙伴”变成了“战略对手”。
![]()
过去默克尔时代,德国几乎每年都与中国高层互动频繁,政企一体推动合作。比如大众、宝马、西门子这类德国工业巨头,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当时的德国政界是非常务实的,不谈“价值观”,只看利益。
但从2021年底换届以来,德国政府一改过去务实风格,开始强调所谓“价值观外交”。外长贝尔伯克上任后几乎逢中必批,到了瓦德富尔这里,话说得更重,态度更强硬。可问题是,德国经济根本承受不了这种“嘴上强硬,行动无力”的外交。
![]()
2024年前8个月,中德贸易额达1634亿欧元,比德国与美国的贸易额还多出6亿。这意味着,中国依旧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工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并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去风险”而减少,反而越来越强。
反过来看,德国对中国的“惩罚性”政策却在不断增加。欧盟跟随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税,对中资企业设限,德方也积极参与其中。这就出现了一个极大的矛盾:一边要靠中国赚钱,一边又不断为难中国。
![]()
施泰因加特在文章中点出了关键:不是中国变了,是德国人看中国的眼光变了。以前德国看到的是中国的制造优势,是巨大的市场红利,是可以合作共赢的伙伴。现在德国看到的,是“威胁”“竞争”“挑战秩序”。这种心理变化,本质上是一种焦虑——担心中国超过自己。
中国电动车市场飞速发展,如今每10辆新车中就有5辆是新能源车。反观德国,电动化比例还不到20%。德国车企不再拥有绝对优势,反而开始依赖中国技术和供应链。而最让德国感到不安的,是中国掌握了稀土、芯片等关键原材料的主动权。
![]()
比如2024年夏天,中国发布半导体出口新规,导致德国大众部分车型因缺芯片暂停生产。这说明德国并没有真正从“中国制造”中“脱钩”,反而在关键技术上更加依赖中国。
但德国政界似乎不愿承认这一现实。他们更愿意讲“民主价值”“制度优越”,却无法正视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不愿学中国,只想管中国;管不了中国,就想惩罚中国。
![]()
瓦德富尔的“访华失败”,就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德国自己的脸上。而这也不是孤立事件。早在8月份,瓦德富尔访问亚洲时,就连续四天批评中国“威胁亚洲安全”,引发多国侧目。他似乎并不关心合作氛围,只在乎国内的政治表态。
更令人无奈的是,德国政府内部对华政策也一团乱麻。社民党的一些议员已经公开批评瓦德富尔“发出错误信号”,要求他恢复默克尔时代的务实路线。而基民盟则继续支持强硬立场,认为“对华强硬”才是德国在国际上的“正确姿态”。
![]()
在这种政坛分裂、外交混乱的背景下,德国企业只能靠自己做决定。他们越来越看重中国市场的实际利益,也越来越避免与政界“捆绑”。这次代表团集体“退团”,就是一次对政界“说不”的实际行动。
其实德国企业早已心知肚明:中国市场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关系到他们生存的命脉。德国央行曾警告,如果与中国脱钩,将有一半制造企业陷入困境,供应链会断裂,金融系统也将受到冲击。
![]()
德国当前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2025年第三季度GDP环比下降0.3%,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已经进入技术性衰退。德国对美出口下降超20%,而对中国出口还维持正增长。这说明,德国经济的“支撑点”,仍然在中国。
可惜的是,德国政界似乎还没意识到自己正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一边喊着“减少对中国依赖”,一边在稀土、芯片、电池等关键领域离不开中国供应,一边还幻想着通过“制裁”改变中国的行为。这种政策逻辑,注定是行不通的。
![]()
德国其实完全可以选择一条更理性的道路。向中国学习电动车发展经验,学习产业政策怎么扶持企业,学习怎么推动科技创新。就像施泰因加特说的:德国当年向英国学工业,向美国学管理,现在也该向中国学创新了。
但要走这条路,前提是要放下身段,承认中国的成绩,不再把中国当成“威胁”,不再一味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一味“惩罚中国”,只会让德国错失更多合作机会,甚至把自己逼入绝境。这场“访华风波”给德国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醒悟,可能会错过整个时代的列车。
![]()
德国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像一个典型的“吃饭砸锅”案例。明明离不开中国,却又不肯承认中国的重要性。瓦德富尔的访华失败,不只是一次外交事故,而是一面镜子,照出德国心态的扭曲和政策的混乱。德国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先改一改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信息来源:
[1]扬之:“学习中国,而非惩罚它”,德媒的这番自我批判有何隐喻? 观察者网
[2]德国外长推迟访华引发巨大争议,德议员批其发出“不良信号” 环球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