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赵小康 文/图)十月杨凌,硕果盈枝。走进第32届杨凌农高会田间展现场,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纷纷亮相,为农民朋友看实景、学真招搭建了广阔平台,让乡村振兴的密码真正“看得见、带得走、用得上”。
![]()
在揉谷镇姜嫄村太秋甜柿种植示范园区,湖南衡阳县种植户王建军考察甜柿与造型花树,笃定表示要按技术标准买苗试种,盼着每亩多收1000斤。
青皮她园等10个经济林果展示推广点,从种苗到产业模式、从果子到品牌运营,展现了全产业链创新,让农户看到“小种苗”里的“大希望”,对“南果北种”跃跃欲试。
杨凌良科种业基地试验田里,玉米颗粒饱满,佩戴红花“举”着国旗接受检阅,河南沈丘县64岁老农侯双奎连续十年参会选种,认准“西农979”小麦,还计划多订“陕单609”“良玉99”玉米品种,分享给邻村伙伴,去年该品种让他亩产多收300斤。
马家底水一方山庄民宿爆满,餐饮客流量是往常的5倍,满足了亲子、周末微度假、研学劳动等客群的需求。
![]()
农高会开幕当天,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成了“科技课堂”,温室里番茄长至2米高,果实经传送带收纳,屏幕实时显示环境数据。杨凌邦农智慧农业装备超市里,棚掌柜技术人员王盼演示智能终端,现场操作手机可调控大棚风口,一人能管5个棚。
甘肃张掖基层农业工作者赵顺坤调试水肥参数,计划再添3台植保机器人,去年用杨凌智能水肥机省水一半,苹果多卖5毛钱一斤。陕西靖边县家庭农场负责人张东在土壤检测区查看报告,感慨传感器测土让施肥不再凭感觉,避免了烧苗问题。
杨凌田间展的“新奇特”并非摆设,而是助农增收的利器。山东东营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龙昆去年就带领学员来杨凌学农技,其中有学员用杨凌智能温室系统,远程调控温湿度,番茄亩均产量从8000斤升至1.1万斤,效益提升三成;杨凌知君菌业的方舱技术借展会对接多地农业园区,全年输出200多套技术方案,农高会“365天服务”的A馆常年展与“线下+线上”模式,打破科技红利的时空限制。
![]()
夕阳西下,农高会田间展依旧热闹。这些让农民上心的“新奇特”正从杨凌走向千村万户的农田果园,化为收成与收入。在这片古老的农耕土地上,杨凌科技与农业碰撞,孕育乡村振兴新希望,助力更多涉农群体借农高会东风,踏上“科技兴农、产业增收”的快车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