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几年前的四渡赤水,藏着人类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破局智慧。这是毛泽东自认的得意之笔,更是让中外军事家惊叹的以弱胜强奇迹。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临绝境,兵力锐减至3万余人,弹药匮乏、疲惫不堪。而蒋介石调集川军、黔军、滇军及中央军薛岳兵团,共近40万重兵,构筑起乌江、长江、赤水河三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压缩在遵义至长江的狭窄区域内围歼。他亲自坐镇重庆、贵阳督战,制定堡垒推进与重点进攻结合的战术,形成南、西、北三面合围态势。
在此危局下,遵义会议确立教员的核心指挥地位,成为战役胜利的根本转折点。红军放弃原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计划,转而以高度机动的运动战为核心方针。这一决策彻底跳出敌人预设战场,开启了调动敌人、创造战机的战略博弈。
![]()
1月19日,红军兵分三路向土城、赤水推进,试图打开北渡通道。1月28日,红军在土城青杠坡与川军郭勋祺旅遭遇,原以为敌军仅4个团,实际遭遇6个团及后续援军,兵力严重误判导致战局僵持。教员果断决策撤出战斗。当晚至次日凌晨,红军从土城猿猴渡口西渡赤水河,向川南古蔺、叙永方向转移。此时,川军已在长江南岸纳溪、江安一线重兵布防;薛岳兵团周浑元部、吴奇伟纵队尾追至川南;滇军孙渡纵队扼守毕节,防止红军入滇。红军北渡计划受阻,遂于2月7日转向云南扎西地区集结整编,寻求新战机。
国民党军误判红军将西渡金沙江入滇,急调主力扑向扎西。教员敏锐洞察黔北防务薄弱,黔军王家烈部仅6个团驻守且战斗力弱,遂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2月11日,红军突然掉头东进,以隐蔽行军分三路向赤水河方向集结。2月18日至21日,红军从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二渡赤水,趁黔军仓促应战突破其防御。2月24日攻占桐梓,25日克黔北第一险隘娄山关,红三军团彭总部以强行军抢占关口,打开遵义门户。教员当晚挥笔写下《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为革命豪迈精神的写照。2月27日,红军重占遵义城;28日击溃吴奇伟纵队两个师的增援,在中庄铺、老鸭山地区歼敌3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此役是长征以来红军首次大规模胜利,士气大振,更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
![]()
战役后,蒋介石震惊,即飞赴贵阳调集15个师围剿,并强化堡垒战术,试图将红军压缩在遵义以西狭小区域。教员将计就计,于3月16日至17日率主力从茅台镇渡口三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古蔺地区。红军故意大张旗鼓,制造北渡长江假象,丢弃辎重、虚设渡口、佯攻武陵县城,诱使蒋介石误判动向。蒋介石急令川军、滇军、薛岳兵团主力向川南集结,试图围歼红军于长江与赤水河之间的狭窄地带。值得注意的是3月15日红军曾主动进攻驻守鲁班场的周浑元纵队,激战未克后主动撤离。此役虽未取胜,却成功牵制敌军,为三渡赤水争取了时间窗口。
当国民党军主力被诱至川南之际,红军以隐蔽神速动作,于3月21日至22日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等渡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悄然掉头东进,与西进敌军擦肩而过。红军主力仅用4天急行军便重返黔北,彻底打乱了蒋介石精心部署的包围圈。
此后,红军兵分两路,一路佯攻贵阳造进攻蒋介石指挥部之势。贵阳城仅两个团驻守,蒋介石惊恐之下急调滇军孙渡纵队星夜驰援,这是关键战略目标;另一路主力向西南疾进,趁滇军主力调出云南、金沙江防务空虚之机,迅速突破贵阳防线。4月9日,红军渡过北盘江进入云南,一部兵力佯攻昆明,逼龙云调集民团守城;主力则由刘帅率部120里急行军抢占皎平渡,于5月3日至9日从容渡过金沙江。待国民党军主力抵达时,红军已跳出40万大军的包围圈,四渡赤水战役宣告全胜。
![]()
红军持续机动穿插于敌重兵集团之间,通过大踏步进退牵引敌人疲于奔命:二渡主攻遵义,三渡诱敌西进,四渡秘密突围,每渡赤水皆伴随战略转向,形成环环相扣的虚实博弈。例如,第三次渡河时故意丢弃辎重、大张旗鼓行军,与第四次隐蔽渡河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利用敌人判断错觉,放弃预设渡江计划,依据敌情实时调整方向。从土城撤退、扎西转进到回师遵义,正如教员所言:“不打无把握之仗,但也不轻易放弃战机。”鲁班场战斗虽未取胜,却服务于全局调动敌人的战略。
红军通过破译国民党军密码掌握敌军动向,同时利用电台释放虚假信息误导蒋介石判断,如第三次渡河后故意暴露北渡信号,实现信息维度的降维打击。在扎西整编期间,红军组建川南游击队牵制川军,配合主力行动;沿途发动群众筹粮、救治伤员,形成军民一体的生存网络。
凭借3万兵力在40万敌军包围中周旋3个多月,红军四渡赤水河、两战遵义、巧渡金沙江,彻底粉碎蒋介石聚歼红军于川黔边境的计划,为长征保存了核心力量。此战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机动灵活、诱敌深入、避实击虚的军事原则,成为游击战与运动战结合的经典范本。
![]()
正如伍豪后来说,四渡赤水是教员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蒙哥马利访华时,教员也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极端艰苦条件下的持续机动,日行百里、频繁作战,极大提升了部队战术素养与耐力韧性,为后续会师陕北、开展抗日斗争奠定基础。四渡赤水的胜利,从土城失利到四渡成功,体现以退为进、化被动为主动的逆向战略思维。指挥体系的革新、高效的撤退转移与转向机制,成为胜利保障;而红军严守纪律、发动群众的人民战争根基,则证明脱离人民则无立足之地。
四渡赤水不仅是长征的关键转折,更是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运动战巅峰范例。其价值远超战术层面: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火种,为会师陕北、建立新中国奠定基石。对军事科学而言,它证明战略机动可弥补兵力劣势,将战场主动权牢牢握于手中;对现代战争而言,其蕴含的灵活应变、把握矛盾、虚实转换等智慧,至今仍为应对复杂变局提供方法论借鉴。正如四渡赤水纪念馆镌刻的诗句:“一度赤水救红军,二度赤水振军威,三度赤水迷敌眼,四渡赤水踏云归。”这场战役以奇迹般的机动,在革命史册上永远闪耀着教员军事思想的璀璨光芒,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精神的不朽丰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