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臭水沟中肆意撒欢,广大钓友称其为“垃圾鱼”,欧美人民却为之痴迷,它就是“罗非鱼”。
2024年,美国进口约17.4万吨罗非鱼,欧洲进口约27万吨罗非鱼,欧美本土产量低,极度依赖进口,如果你去欧美旅游,或者有欧美朋友,不妨问下他们对罗非鱼的看法,基本都是“美味”、“不够吃”等评价。
![]()
罗非鱼为什么在中国泛滥成灾?
罗非鱼原产地是非洲,因外观跟鲫鱼有点相似,也被很多人称为“非洲鲫鱼”,但二者没有血缘关系。
20世纪50年代,考虑到罗非鱼长得快,鱼肉产量高,我国为了缓解粮食压力,因此决定引进。
![]()
中国罗非鱼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南方省份,为什么会泛滥的根本原因是养殖。
1998年,中国罗非鱼养殖产量占全球总量70%,牢牢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南方养殖场又频繁遭遇台风或强对流天气,导致大量罗非鱼在狂风骤雨、洪涝灾害的“帮助”下成功越狱,进入自然流域中。
![]()
逃出去也就算了,关键这家伙的生存能力强到离谱。
虽然罗非鱼的合理水温在22℃~25℃之间,但也能硬抗40℃的高温和4℃的低温,这种耐温能力远超绝大多数鱼类。
相比于其他鱼类对盐度极其敏感,罗非鱼却不在乎,它能在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之间反复横跳,这主要归功于其具备强大的盐度调节能力,否则淡水鱼进入海水中(高盐度),会脱水而死。(渗透压原理)
![]()
除了温度、盐度,罗非鱼还具备很强的低溶氧耐受能力,它能在溶氧量低至1.6毫克/升的水体中存活并繁殖,哪怕水体溶氧≤1.5毫克/升,它也能维持生存,普通鱼类需≥3毫克/升。
罗非鱼的耐温性、耐盐性以及低溶氧耐受能力,导致它随便逃到哪条河里,都能很滋润的活下来。
至于吃什么?罗非鱼:“完全不用担心”。
![]()
罗非鱼能吃藻类、有机碎屑、腐殖质、昆虫甚至小型鱼类。
罗非鱼只要6个月就能达到性成熟,并且对繁殖水域要求很低,不需要去指定特殊水域中繁殖,一条体重200克左右的雌鱼怀卵量可达10000~15000粒,并且成年雌鱼还护苗,并不是产完卵就撒手不管了,大幅度增加了后代的存活率。
![]()
得益于强大的环境适应性,罗非鱼很快就在野外泛滥成灾,并且疯狂挤压本土鱼类生存空间,例如珠江流域本土鲫鱼、鲤鱼因竞争失败数量锐减。
为什么罗非鱼被称为“垃圾鱼”?
![]()
野外食物匮乏,还有其他鱼类争夺食物,所以很多时候,罗非鱼不得不以吃腐食过日子,并且在很多高污染水域,其他鱼类无法存活,但罗非鱼却能硬扛,并且常常出现在臭水沟中。
背后的逻辑:食腐+能在污染水域存活=垃圾鱼
很多人也吃过罗非鱼(野外),一股浓浓的土腥味实在难以下咽,还让人不免担心鱼肉里是否聚集毒素,所以很多钓友,即便钓到罗非鱼也会扔掉。
![]()
欧美人为什么喜欢吃罗非鱼?
有一说一,罗非鱼的营养价值比较高。
肌肉蛋白质含量达18%-20%,干基蛋白含量超 95%,属于容易被人体吸收的优质蛋白。
![]()
此外,罗非鱼还含有丰富的硒、钙、磷、钾、牛磺酸、视黄醇等营养元素,因价格便宜,在欧美被称为“普通人的三文鱼”,受到美国FDA与EPA联合推荐,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重要的推广养殖鱼类之一。
如果仅仅是物美价廉,或许还不足以风靡欧美,还有个重要原因是罗非鱼无细小肌间刺。
中国罗非鱼养殖行业发达,是全球主要出口国,可为什么我们不爱吃罗非鱼?
![]()
因为经过加工的罗非鱼是鱼排、鱼柳,很少卖一整条鲜活的鱼,跟国内的烹饪习惯不同,例如巴沙鱼这类,超市货柜上卖的基本也是鱼排,口感细嫩且无刺,但销量就是不行。
而欧美人民特别排斥活鱼和有刺的鱼,恰巧,这两个缺点都被解决了,罗非鱼的鱼片跟欧美饮食烹饪习惯匹配,所以才这么流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