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高危人群聚焦与靶向治疗新希望。
整理:医学界报道组
汇聚全球智慧,共筑心血管防线——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在京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孔一慧教授带来了关于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治疗新进展的精彩口头汇报。作为代谢性疾病领域的重要议题,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诊断标准、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策略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孔教授的汇报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核心内容,尤其在新型治疗药物方面的前沿探索,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
图1 孔一慧教授报告现场
流行病学特征:整体攀升与高危人群聚集
目前国际上尚未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我国的患病形势不容乐观,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我国TG在1.7~2.3mmol/L的人群占比12%;≥2.3mmol/L者达15%;≥5.7mmol/L的具体数据尚不明确,但形势严峻。
值得注意的是,特定人群的患病率显著偏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超重肥胖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以及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这类人群的整体患病率高达35%~50%,成为临床筛查和干预的重点对象。
孔教授强调,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健康风险具有多维度特征。对于轻度患者,核心风险集中在ASCVD;而重度患者除了心血管风险外,急性胰腺炎这一急症的发生风险更需重点关注。此外,高甘油三酯血症极少单独存在,往往与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进一步增加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诊断标准:国际共识与中国特色的融合
准确的诊断是规范治疗的前提,目前国际上主流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诊断标准主要有两类。美国内分泌学会制定的标准较为详细,分为四个等级(图2)。
![]()
图2 美国标准
另一类是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小组第三版(NCEP ATPⅢ)制定的标准,框架更为清晰,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将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定义为≥5.6mmol/L。我国的诊断标准延续了NCEP ATPⅢ的框架结构,同时融入了风险评分理念,对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图3),这一划分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TG≥5.7mmol/L时,急性胰腺炎风险显著升高;≥11.3mmol/L时,风险进一步加剧,干预迫在眉睫。
![]()
图3 中国标准
新型治疗药物:靶向治疗的突破性进展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管理需从基础干预入手,生活方式调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手段。孔教授推荐的核心措施包括运动减重、饮食均衡,具体而言,应增加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饮料的饮用,用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避免反式脂肪酸摄入。研究表明,高剂量蛋白质摄入相比标准剂量更有利于降低甘油三酯和体重,
对于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5.7mmol/L),应立即启动贝特类药物或处方级Omega-3脂肪酸治疗;若治疗2~4周后血脂水平仍未达标,可考虑联合用药或加用烟酸类药物,必要时采用血浆分离治疗。
孔教授的重点汇报了一些新型药物,这些药物为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新型贝特类药物:佩玛贝特
作为高选择性PPARα激动剂,佩玛贝特对PPARα的选择性比非诺贝特高2500倍,副作用风险更低。研究显示其能显著降低甘油三酯,降幅可达50%。该药经胆汁排泄,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适用于甘油三酯升高且具胰腺炎风险的患者。但需注意,其大型临床研究未能证明其对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有显著改善。
■高纯度Omega-3脂肪酸
以二十碳五烯酸为代表的高纯度处方级Omega-3制剂在REDUCE-IT等研究中展现出卓越收益,不仅能有效降低甘油三酯,更使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下降,是首批被证实能改善心血管高危/极高危患者预后的Omega-3制剂。
■APOC3靶向小干扰RNA药物
该类药物通过沉默APOC3基因,解除对脂蛋白脂肪酶的抑制,从而高效促进甘油三酯清除。早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每4周皮下注射一次,可使甘油三酯水平大幅下降,并显著降低胰腺炎风险。其长效特性(可每3-6个月注射一次)及对肝脏影响小的特点,为顽固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靶向药物
(1)单抗SHR-1918:在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中,每4周一次注射治疗,可强效降低甘油三酯,最大降幅可达82.8%,展现出降低残余心血管风险的巨大潜力。
(2)索宾斯兰:作为一种靶向ANGPTL3的小干扰RNA药物,其降胆固醇作用已为人所知,新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卓越的降甘油三酯能力,治疗后可实现甘油三酯水平腰斩,并对降低肝脏脂肪分数有益,适合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
总结
孔一慧教授在汇报的最后强调,我国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形势日益严峻,疾病负担不断加重。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应坚持多维度、长期管理的原则,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原发病治疗为基础,结合患者的风险等级合理选择药物。对于高危人群,需加强筛查力度,建立多学科协作的管理模式,全面覆盖饮食、运动、药物等各个环节。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