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27日报道(文/黄灵)10月15日是突尼斯法定节日“撤离日”。为纪念最后一名法国占领军从突尼斯领土撤走结束殖民统治,突尼斯各地举行活动庆祝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突尼斯总统赛义德15日在北部城市、1963年法国殖民者最后撤离地比塞大市的烈士陵园出席纪念活动。赛义德回顾了突尼斯军民1961年在比塞大战役中与法国殖民者的英勇斗争,以及他们为获得民族独立和国家的主权完整作出的巨大牺牲和杰出贡献。
不屈抗争赢得完全独立
1956年3月20日,突尼斯经过长期斗争获得独立,结束了自1881年起作为法国“保护国”的历史。然而,法国占领者没有遵守承诺,一直没有从突尼斯全部撤军,仍在比塞大一个军事基地驻扎大量军队。上世纪60年代,反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运动在非洲大陆风起云涌,突尼斯人民要求法国撤军的呼声日益高涨。
1961年7月,突尼斯军队封锁法国军事基地,试图迫使对方撤军。但法国以军事手段进行回击。7月19日,800名法国伞兵空降到比塞大城内,在坦克、榴弹炮和战斗机的掩护下对突尼斯军队发起进攻,停泊在近海的三艘法国巡洋舰也派海军陆战队进行登陆作战。
战火点燃了突尼斯人民的爱国热情,数千名突尼斯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赶往比塞大,拿起武器与法国军队展开巷战。尽管处于明显劣势,但突尼斯军民没有退却,近千名突尼斯军人和志愿者死于这场战斗。虽然突尼斯在这场战役中没有获胜,但当地民众为争取独立和自由而自愿上战场的牺牲精神在法国政坛引起震动。两年后,1963年10月15日,在突尼斯人民的抗争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法国从比塞大军事基地撤离最后一名驻军,突尼斯赢得完全的独立。
突尼斯的民族解放运动始于上世纪20年代,直到1963年10月15日才画上一个句号。62年来,突尼斯从官方到民间一直没有忘记比塞大战役,每年“撤离日”这一天都是缅怀先辈牺牲、增强公民精神的重要时刻,在民众的集体记忆中具有重要位置。
10月15日这一天,记者住处附近有一家小餐馆开业。记者路过时,发现老板正在向来宾道谢。在一片喧闹声中,他要求客人们安静一会儿,瞬时大家都不出声,陷入低头沉思中。静默半分钟后,富有阿拉伯特色的音乐再次响起,所有人又恢复了谈笑。记者上前向老板询问事情缘由,才得知原来他的老家在比塞大,每年这天当地都会举行各类纪念活动,以示不忘那段历史。他笑着说,把餐馆开业定在这天有特别的意义,当地还有不少人会把婚礼定在这一天。
“被压迫国家人民的感受是相通的”
记得几周前,在突尼斯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一场活动中,记者遇到来自突尼斯旅游部的一名职员,名叫奥萨马。他当时驻足在展示淞沪战役、台儿庄大捷的历史照片前,久久不曾离开。在与记者的谈话中,奥萨马说,虽然他不太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但他对被占领、被殖民的耻辱,以及对本国无辜民众被屠杀的愤怒感同深受。
他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一组黑白照片。一张照片显示,拿着机枪、火箭筒的法国士兵走在比塞大街道上,背后的墙上是一个个弹孔,地上躺着一排被打死的突尼斯百姓。另一张照片显示,突尼斯农民在乡村路边向运送志愿者的卡车挥手。奥萨马说,照片里卡车上的大部分人都不会活着回来,但当时全国各地驶向比塞大的志愿者车辆仍然源源不断。奥萨马手机里的照片和中国抗日战争照片的拍摄时间相隔多年,但不同国家的人民为自己祖国不惜牺牲的精神是一致的。
奥萨马握着记者的手说,被压迫国家人民的感受是相通的,中国和突尼斯人民都没有忘记自己国家赶走侵略者的艰难历程。他很高兴看到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有能力为其他弱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声。
中国建设者带来“希望之桥”
一些突尼斯有识之士也在这个特殊日子对现实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突尼斯专栏作家贝尔哈蒂利15日发表文章说:“‘撤离日’是尊严、骄傲和解放的象征,是突尼斯人民用鲜血、耐心和斗争换来的;60多年来,殖民主义虽然从形式上撤离了,但它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撤离;我们的土地是解放了,但我们的思想和经济并没有解放。目前法国仍是突尼斯最大投资国和最大贸易对象,也是突尼斯学生最大的海外求学地和最大移民目的地。”
贝尔哈蒂利还写道:“‘撤离日’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停下来对未来反思的一个机会。我们是否继承了先辈勇于独立的遗志,是否具有从落后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勇气?”
突尼斯国际军事与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巴德拉·加洛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60多年前,法国在比塞大使用枪炮,留下了满城的鲜血和废墟;60多年后,比塞大正见证中国公司在当地修建突尼斯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塞大大桥。一个是破坏,一个是发展,这展示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也是两种不同的国际关系理念。
加洛尔认为,中国的国力越来越强、国际影响力越来越高,突尼斯“向东看”的趋势正逐渐加速,社会各界有必要加强对中国的研究,以增加更多双边交流。
记者在前往比塞大采访时,深刻体会到中国的发展理念在当地深入人心。当地民众把中国公司正在修建的比塞大大桥称为“希望之桥”,因为几年后,它将解决当地民众的出行难题,将使当地成为旅游业热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