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剑,千亿归来。”——成都国资押注海光信息的传说仍在江湖发酵,新的追问已浮出水面:下一个“海光”在哪里?
10月27日,成都把答案写进日历——每月28日。
![]()
当天,“产投28计划”发布暨未来产业基金首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在成都产投集团举行,标志着这座城市以制度创新锚定产业未来的系统性实践正式拉开帷幕。
这不仅是其千亿未来产业基金落下的首颗重要棋子,更标志着成都的产业投资逻辑,正从追逐单点爆发的“游牧狩猎式”投资,转向培育雨林的“精耕细作式”生态构建。
其创新突破口之一,正是将“产投28计划”锚定的“每月28日”这一简单的时间刻度,锻造成校准城市未来产业航向的“确定性罗盘”。
定锚 “偶然邂逅”变“确定性期待”
创投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尤其是对于早期硬科技项目而言,融资之路往往如同大海捞针,是一次次充满变数的“偶然邂逅”。
这种不确定性,不仅消耗着创业者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提高了资本发现价值的门槛和成本。
在这片不确定性的海洋中,“产投28计划”的意义在于树立起一座确定性的“灯塔”。通过设立“每月28日”这一雷打不动的城市级创新日历,向全球的创新力量宣告:在成都,每个月都有一天,资本、智本、产业资源将如期而至,为“未来之星”提供绽放的舞台。这种“确定性”的价值,远超一场活动本身。
“产投28计划”是成都产投集团秉持“投早、投小、投未来”理念,所打造的首个专注于未来产业的创业生态平台。该计划以“培育科创沃土,厚植产业雨林”为目标,重点围绕“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了从种子期到IPO的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通过“直投+子基金”双轮驱动实现“应投尽投”,旨在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标杆,并打造全国首个未来产业垂直投资服务平台,最终形成“政策、资本、产业”协同共生的良性生态。
更深层的产业投资逻辑在于,“产投28计划”是对传统风险投资(VC)模式在硬科技领域的一种补位尝试。
传统VC受基金存续期限制,往往追求快速回报,难以匹配硬科技“十年磨一剑”的长研发周期。而成都产投作为市属国企,其资本属性天然具备“长周期、低流动性偏好、产业协同”等特质,能够扮演“耐心资本”和“价值投资者”的角色。
“每月28日”的开放日设定,正是将这种长期主义的资本属性,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形成一个稳定的资本供给侧承诺,从而对冲科技创新的长周期风险,为创业者提供稀缺的跨周期安全感。这种模式创新也意味着——
可预期的节奏:创业者可以清晰地规划融资节奏,将资源集中于产品和技术,而非漫无目的地寻找机会;
低成本的试错:通过“路费报销”“线上初筛”等机制,极大降低了初创企业对接顶级资本的门槛和成本,让好项目不再因地理或资金限制被埋没;
生态的引力场:定期、高频的聚集,如同一个强大的引力场,能持续吸引顶尖投资机构、链主企业、科研院所融入,形成“滚雪球”效应,最终构建一个自我强化的创新闭环。
其实“28”也被赋予了四重深意:首先是时间的约定,将每月的28日固定为成都产投集团“开放日”;其次是城市的基因,源自成都区号“028”,象征扎根成都的产业使命;然后是价值的凝聚,暗合“二八定律”,聚焦最具潜力的核心项目;最后是产业的成链,28是9+9+10的总和。“9+9+10”是成都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即9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大未来产业细分赛道。
筑基 从投资到平台的价值升维
今年7月,成都正式发布千亿级未来产业基金。作为千亿未来产业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产业创投基金已于10月17日正式启动运行,首期规模超百亿元。其中,未来产业创投发展基金规模为65亿元,存续期15年。该基金由成都产投集团下属成都科创投集团进行管理,全面负责项目尽职调查、投资决策与投后管理,确保基金实现专业化、市场化运作。
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成都科创投集团在基金管理方面具有核心优势。其实无论是成都产投集团,还是成都科创投集团都不再仅仅扮演“投资者”的角色,更在扮演“平台构建者”和“生态运营者”的角色。
目标不是单纯追求财务回报,而是通过搭建一个稳定、高效、可信赖的交互平台,降低整个创新系统的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让海光的成功从偶然走向必然。
“产投28计划”背后有一套缜密、系统化的“12345”核心服务框架,确保平台能力能够扎实落地。
1个主题:一切围绕“投未来”;2只基金:未来天使基金、未来创投基金,分别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和企业提供资金与服务;3个阶段:种子期、天使期和创投期三个关键阶段全覆盖;4个根本:以人为本、以技术为本、以需求为本、以趋势为本;5大特色服务——绿通机制、路费报销、资源对接、品牌推广与政策配套。
“12345”服务横向打通了场景、政策、园区、媒体各个环节。这意味着,一个被投企业获得的不仅是资金,而且被瞬间接入一个现成的产业网络。例如,“场景”对接解决了创新技术最难的市场验证问题;“政策”配套将宏观指导转化为企业的微观红利;“园区”提供了物理承载空间;“媒体”则赋予品牌声量。这种打通,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外部成本,使其能专注于技术创新本身。
纵向覆盖“种子-天使-创投-Pre-IPO”全流程,构建了一个全生命周期赋能通道。这解决了传统投资中不同阶段资本“接力棒”交接不畅的痛点。成都产投体系通过自身基金或生态合作,为企业提供从萌芽到上市的持续支持,确保了扶持政策的连贯性和资本支持的稳定性。这种“陪跑”机制,为企业提供了稀缺的跨周期安全感,使其敢于进行长周期的技术研发,而非追逐短期市场热点。
这种生态的核心能力不再是单纯的资本规模,而是整合资源、设定规则、运营生态的平台能力。通过“产投28计划”这一常态化、产品化的接口,它将庞大的国资体系转型为一个开放、敏捷、滋养的“创新基础设施”,其最终目标是让成功的创新在成都从偶然的“神话”变为可预期的“必然”,从而在城市的层面形成强大的、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
溯源 从单点到生态的未来所向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成都这种“生态思维”与“平台逻辑”早在十年前就初露端倪。
十年前,海光信息面临关键挑战——技术“死亡峡谷”以及对AMD的“依附性风险”。
2016年海光一号启动设计时,正值AMD发布Zen架构、英特尔推出Kaby Lake处理器的关键节点,国际巨头的技术迭代加剧了海光信息的研发压力。海光信息必然要把绝大部分营业收入都投入到研发中。根据公司招股书内容,报告期内累计研发投入为35.3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95.35%。即便绝大部分营收投入到研发,海光信息仍然要面临现有技术被其他新技术替代等风险。
在2016年,成都产投的净利润为6.87亿元,相当于要拿出超半年的利润来投资,4亿元的投入确实是一笔风险十足的产业投资。成都产投既然想当“英雄”,自然就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
但敢于投资并不是“海光神话”的全部神来之笔。
成都产投增资海光信息后的关键一步是要“海光赴蓉”,海光信息将两家核心子公司(海光集成、海光微电子)落地成都高新区。通过“以投促产”的资本招引填补产业链空白,再通过政策赋能和生态协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政府与企业深度绑定,从过去的补贴模式升级为“共同经营”。股权绑定之后,政府和企业实质变为了合伙人关系。
这打破了传统政府招商引资“给政策、给土地、给补贴”的单向模式,构建起“以股权为纽带、产业为核心、风险共担、红利共享”的合伙关系,这才是能穿越十年周期的核心密码。
而一家产业链链主企业就这样在成都扎下根。
小结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围绕海光,已经在成都形成了一个小生态,未来的“雨林”可期。在成都,更多“雨林”正呼之欲出。
本次活动集中签约的15家企业,总投资额近5亿元,如同观察成都未来产业布局的“显微镜”。这些项目广泛覆盖人工智能、半导体、新材料、人形机器人、智能感知等前沿领域。
这份名单清晰地表明,“产投28计划”绝非漫无目的的撒网,而是紧密围绕成都市“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10个未来产业方向进行精准布局,是服务于城市整体产业战略的尖兵连和侦察兵。
随着更多“雨林”拔擢成长,它们还将连片,形成更大的生态。
成都拥有坚实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现在的布局是在此基础上,向上突破底层技术(如半导体材料),向下拓展应用场景(如AI、机器人),旨在形成一个从材料、设备、设计到应用相对自洽、抗冲击力强的可以循环的生态系统。在全球供应链可能面临扰动的大背景下,这种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战略,具有极高的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价值。
从海光信息的“十年千亿”,到“产投28计划”的每月相邀。前者证明了成都具备发现并陪伴科技企业穿越周期的战略眼光与耐心,后者展现了将这种能力平台化、系统化,以赋能整个城市创新生态的雄心。
“产投28计划”是成都对自身未来的一场长期信心投资。它投资的不只是一个个具体项目,更夯实了成都的产业生态基底。每月28日的持续叠加,就像一次次精密的校准,确保城市的产业航船始终朝着未来的方向前进。
当“每月28日”成为成都创新生态的一个新符号,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下一个十年千亿回报的种子,已在这一天被悄然播下。成都的下一个投资神话,将不再是一个孤例,而是一片蓬勃生长的“产业雨林”。
文/南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