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东南角,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国家,叫阿尔巴尼亚。说它小,但它的“背景”一点不简单。
上世纪中叶,这个国家一度被两大社会主义大国看中,先是苏联,再是中国,前后几十年,不光给钱、给粮、给技术,还帮着修工厂、建电站。可以说,该扶的都扶了,该教的也教了。
可眼下的阿尔巴尼亚,依然是欧洲最穷的一批,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畸形,社会治理问题不断。这不禁让人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苦口婆心地帮扶,最后却还是走不出困境?
![]()
一拍即合的援助关系,为何“拍”着拍着就散了?
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阿尔巴尼亚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国内底子薄。苏联当时正值全球扩展影响力的时期,看到阿尔巴尼亚愿意“靠过来”,很快就伸出了援手。
那几年,苏联不仅派人,也派技术,还一口气安排了一百多个项目,想从头到尾帮阿尔巴尼亚搭一套工业体系。电站、工厂、化工、矿产,项目一个接一个地上,阿尔巴尼亚的经济也开始“热乎”起来。
但好景并不长,到了1960年代,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了分歧,关系迅速恶化,援助也戛然而止。
![]()
苏联专家走了,设备项目停了,阿尔巴尼亚的经济顿时陷入半瘫痪状态。这一断供,让人一下子看清了一个问题:阿尔巴尼亚的工业体系,太依赖外力了,一旦对方撤走,自己根本接不上手。
而就在阿尔巴尼亚被“冷落”的时候,中国出现在了舞台上。
当时的中国也正处在对外援助的上升期,看到阿尔巴尼亚被“撂下”,也对阿尔巴尼亚伸出了援手,不仅填补了苏联留下的空白,还追加了更多项目。
![]()
从原材料到机械制造,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中国的援助几乎覆盖了阿尔巴尼亚整个经济体系。不仅送设备,还送技术团队,甚至连工厂的管理制度都细致入微地帮着设计。
但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这种援助虽然起步快,但阿尔巴尼亚自己几乎没参与建设的过程。
很多工厂刚一建好,就因为缺维修能力、缺零部件、缺技术人员而停摆。长期的外部依赖,反而让这个国家在基本的工业运行能力上没有得到锻炼,一遇到麻烦不想着自主解决,反而是第一时间寻求外部的帮助。
![]()
一旦中国的援助减弱,整个体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不知该飞向哪里。
工业体系的搭建离不开基础设施的配合,但在这方面,阿尔巴尼亚的短板非常明显。
很多工厂虽然建起来了,但道路运输跟不上,原材料进不来,产品运不出去。电力系统也不稳定,工厂刚开工没多久,就因为停电频繁而不得不减少产能。
很多企业根本无法实现正常运转,制造业发展受阻,出口自然也就上不去。更严重的是,政府缺乏长远规划,很多基础设施项目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建好了也无法正常使用。
![]()
道路年年修,企业年年亏,经济始终迈不过那道槛。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阿尔巴尼亚在财政上也非常吃紧。一些企业遇到纠纷,打场官司要拖上好几年,根本耗不起。
国家财政靠借债维持,利息越滚越大,公共投资被大幅压缩。政府一没钱,企业日子更难过,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
想盖厂却没人干,反而种地和摆摊成主业
在工业发展不起来的同时,阿尔巴尼亚的农业却成了许多家庭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
但这农业,并不是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而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大量农村人口依靠简单的耕作方式维持生活,机械化水平低,产出效率也不高。农业成了“兜底”产业,但也限制了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
与此同时,城市里的就业情况也不乐观。正规岗位少,很多人只能靠非正式经济维持生计,比如摆地摊、做小买卖、开黑车,甚至靠倒卖二手商品赚钱。
![]()
这些活动虽然解决了短期收入问题,但无法为国家积累税收,也很难形成健康的经济结构。
更麻烦的是,一些人把发财的希望寄托在投机取巧上,比如靠非法移民、博彩等方式“翻身”。这种心态,反映出整个社会缺乏对稳定发展的信心。
政府的政策也经常因为政党更替而摇摆不定,每次换届,新的领导班子上台后就换思路,一些刚刚启动的改革就被按下暂停键,甚至直接推翻重来。
![]()
这种不连续的政策环境,让企业和投资者都心生疑虑,谁也不敢长期投入,自然也就没有发展动力。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也渐渐减少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和扶持。
外援扶得起基础,但长远还是要自主
回过头来看,苏联和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确实是实打实的,工厂确实建了,电站确实运行过,技术也确实传授了一部分。
![]()
但问题是,阿尔巴尼亚自己没有把这些资源转化为内生发展的能力。项目建成了,却没有维护和运营的体系。设备送到了,却没有培养起自己的人才。经济起步了,却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保障。
长期依赖外部援助,反而削弱了阿尔巴尼亚发展自己的动力。每次遇到困难,第一反应不是改革,也不是自我调整,而是等别人来帮,这种“等靠要”的思维在国家治理层面也普遍存在。
政府不敢大刀阔斧地改革,企业不愿冒险创新,民众对未来缺乏信心,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种“低期望”的状态。
![]()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阿尔巴尼亚没有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来支撑经济发展。
工业、农业、服务业之间失衡严重,教育和培训跟不上,法律体系执行不力,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这不是靠几个项目、几轮援助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结构的根基。
援助不是万能钥匙,真正的出路得靠自己
阿尔巴尼亚的例子说明,光靠外援撑起来的发展,是站不住脚的。即使是几十年的持续援助,如果没有自身的学习能力、制度能力和改革意愿,再多的钱也只是暂时“续命”,难以“活血”。
![]()
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 霍查
援助可以是起点,但绝不能是依赖的终点。国家的发展需要内外结合,更需要内在动力。
一个愿意自己动手的国家,哪怕起步再慢,也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产业体系和治理结构。而一个总指望别人接盘的国家,最终只会陷入不断求援、不断失败的循环。
![]()
如今的全球格局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在接受援助。阿尔巴尼亚的教训就在眼前:外援只能提供条件,不能替代责任。
真正的“扶持”,从来不只是“给”,更要看“接住了没、用对没”。而要想真正站起来,靠的永远不是别人伸出的手,而是自己迈出的那一步。
参考信息:
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科技援助(1964——1976)——以中国科学院为中心——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