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当地时间10月22日,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几乎同时抛出重磅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取消原定在匈牙利与普京的会晤,理由是“时机不对,达不到目标”,紧接着美国财政部就挥出制裁大棒,将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列入黑名单。欧盟也火速跟进,23日正式通过第19轮对俄制裁,首次将俄罗斯液化天然气拒之门外,还把原油价格上限压到了每桶47.6美元。短短48小时,美俄关系从“准备对话”直接跌回“全面对抗”,国际油价应声暴涨超5%,纽约轻质原油期货收于61.79美元/桶,布伦特原油突破65美元关口。
这波反转实在令人瞠目。就在半个月前,特朗普还在给泽连斯基施压,要求乌克兰按现有控制线与俄停火,甚至主动提议在布达佩斯与普京会面。普京在接受采访时也证实,是特朗普主动发出会晤邀请,地点也是美方选定。谈判破局的关键出在俄方的条件上:乌克兰必须明确不加入北约,同时承认俄对乌东四省的完全控制。乌克兰这边刚显松口迹象,俄罗斯反而没接茬,这让特朗普的“调停者”角色瞬间尴尬。
![]()
制裁的精准度确实够狠。美国盯上的两家石油企业,按彭博社的数据,合计占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近50%,堪称俄经济的“主动脉”。欧盟的制裁清单更细致,不仅全面禁止俄石油、俄气工业石油公司的交易,还把117艘帮俄偷运原油的“影子舰队”船只列入黑名单,甚至首次将加密货币平台纳入限制范围。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还放话,这不会是最后一轮制裁,下一轮已经在酝酿中。
俄罗斯的回应透着股硬气。普京直言这是“不友好举动”,但坚称不会对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还强调俄方始终愿意对话。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表态更直接,说俄早已对制裁“形成免疫力”,真正受伤的会是欧盟和全球经济。这话不算夸张,俄罗斯一年光原油收入就可能减少上千亿美元,但欧盟自己要面对油价上涨的民生压力,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操作,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
![]()
最有意思的是中印被卷进来的剧情。美国想靠制裁掐断俄能源收入,偏偏中印是俄原油的最大买家。9月份中国自俄进口原油828.7万吨,金额40.66亿美元,同比还涨了4.3%,俄罗斯稳稳占据中国原油进口榜首,反观美国原油,当月对华出口是零。印度也没少买低价俄油,结果被特朗普加征25%的惩罚性关税,出口行业遭了殃。
美国的对华态度却悄悄变了。特朗普22日明确表示,不打算因中国买俄油而加征关税,理由是“希望保持对华关系友好”。这背后的算计很实在:中国掌握着全球大部分稀土加工能力,刚又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美国高端科技和国防产业根本离不了。更紧迫的是大豆问题,9月份中国一粒美国大豆都没进口,美国农场主已经扛不住了,特朗普月底要和中方会晤,核心就是谈这事。还有俄乌和谈,美国也想借中俄关系找突破口。
这场博弈里最清醒的其实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早把话挑明,中俄能源合作“正当合法”,美方的施压是“经济胁迫”。中国的操作也很理性,买俄油既有价格优势——每桶比国际价便宜好几美元,又有管道保障——东线天然气管道能避开外部干扰,同时还在扩大从印尼、巴西的进口,9月从这两国的原油进口量分别暴涨73倍和156%,把能源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
说到底,特朗普的翻脸不是心血来潮,更像国内政治和国际博弈的双重妥协。谈判没成丢了面子,能源行业的利益要照顾,只能用制裁找回存在感。但想靠施压让中俄改变合作节奏,显然打错了算盘。印度顶着关税还在买俄油,中国更是用数据表明“自主决策”不是空话。
国际油价涨了,普通人加油要多花钱,欧盟民众要面对更高的能源账单,俄罗斯经济承压,美国想当“裁判”却管不住“观众”。这场闹剧到最后,恐怕还是得回到谈判桌前。毕竟制裁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把别人逼到墙角的同时,自己也可能没了退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