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学实验室,你或许会想到冰冷的仪器、枯燥的数据,但在人工智能重塑一切的今天,实验室早已成为大学突破边界、孕育未来的“创新引擎”。它能让课本里的理论“活”起来,让学生触摸到行业最前沿;更能让一所大学打破刻板印象,在时代变革中找到新的成长坐标。
上海师范大学与智元机器人联手打造的教育具身智能实验室,正是这样一个“破局者”,它不仅为这所师范院校注入了科技新活力,更让我们看清了这所百年学府不为人知的创新底气。
![]()
走进这间实验室,很难不被眼前的场景打动:学生们围在白色机器人旁,握着操控杆调整参数,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数据采集的进度条——刚在《具身智能实践》课堂上学的“模型训练”理论,转眼就变成了机器人精准识别教具、模拟课堂互动的动作。
这门国内首门覆盖“采、训、测、推”全链路的课程,之所以能让抽象的AI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全靠实验室里的“硬核支撑”:智元机器人的Genie Studio平台帮学生完成从数据采集到模型推理的全流程;实体机器人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训练的“机器人大脑”在真实场景里的表现。而这种带着教育温度的技术探索,正是传统AI课堂里难寻的风景。
![]()
当学生们在实验室里为机器人的一次成功互动欢呼时,这背后藏着上海师大更深层的考量——这所常被贴上“传统师范”标签的上海市重点高校,正在用一个实验室打破外界的固有认知。
对上海师大而言,教育具身智能实验室绝不是“赶时髦”的摆设,而是该校“学科交叉、实践驱动”理念的落地载体:它以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为骨,以学校王牌的教育学为魂,把计算机通信、教育管理等学科拧成一股绳,让“AI+教育”从概念变成了可操作的实践。
![]()
其实,教育具身智能实验室能快速落地,离不开上海师大早已搭建好的“科研平台矩阵”。这所学校从不是只盯着传统师范学科的“老派院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作为上海首家联合国二类机构,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国际视野;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经验,间接为智能教具的材料创新提供参考;还有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多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横跨文、理、工、教等领域,像一张坚实的网,托举着教育具身智能实验室这样的新平台成长。
这些实验室不只是“装仪器的房子”,更是该校打破学科壁垒、孕育创新的土壤,而教育具身智能实验室的加入,恰好让这张“创新网”有了更贴近未来教育的新节点。
![]()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实验室与课程形成的“双向奔赴”,这恰恰是上海师大教学革新的精髓。以前学人工智能,学生对着PPT里的算法流程图发呆,总问“学这些能干嘛?”;现在不一样了:课堂上刚弄懂“具身智能如何理解环境”,转身就能在实验室里给机器人设定“课堂场景”,看它如何避开桌椅、主动和学生互动。
这种“课室讲原理、实验室验效果”的联动,不仅让1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优势“活”了起来,更让“实践驱动”从口号变成了日常。甚至有学生在实验室里发现“机器人对低龄儿童的语音识别不够精准”,这个来自教学场景的问题,反过来又成了实验室优化技术的方向。
![]()
这样看来,教育具身智能实验室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上海师大的变与不变:变的是紧跟时代的创新形式,从传统课堂走向智能实验室;不变的是“情系教育”的初心,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
而这,或许就是上海师范大学能在教育变革中站稳脚跟的根本——用一间实验室的温度,点亮未来教育的更多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