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尚未从广东茂名发现423公斤巨型陨石的震撼中回过神来,几天前,华南首个陨石坑确认落户肇庆的消息再度刷屏,每一次陨石相关新闻的出现,总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公众目光,同时也将神秘的“陨石猎人”这一职业推入公众视野。
“猎陨”,听起来充满浪漫与冒险。但对于步凡、赵志强这样的猎陨者而言,它更多意味着专业知识、艰苦的野外工作,以及最关键的运气博弈。
市场上,一颗陨石,克数单价最高可达十几万元,数倍于黄金的回报,驱动着源源不断的新人涌入这场“寻星”热潮。但赵志强告诉记者,中国陨石网在八年内处理了多个鉴定请求,两万块石头里,最终被确认的陨石仅有64块。
当真假、价格与纠纷
交织成一片灰色迷雾
一个游走于
荒野、财富与科学之间的隐秘江湖
也随之浮现
![]()
沙漠也是陨石猎人的聚集地
01
猎陨浪漫背后:
走遍荒野郊外无人区 然而“十猎九空”
当那块重达423公斤的陨石从茂名一处荔枝园的泥土中完全显露时,陨石猎人步凡仍觉得有些不真实。“得掐一掐自己确认是不是在做梦,”他笑着说。这颗刚刚出土的“宇宙来客”,已成为他猎陨生涯中最具分量的收获。
![]()
步凡和茂名陨石
许多人好奇,陨石猎人究竟如何寻找这些天外遗迹。接受采访的陨石猎人都一致认为,这份职业与浪漫无关,更多的是与风沙为伴、整日灰头土脸的艰辛。每一次出发,都是一次对体力与意志的考验。
陨石主要分为“目击型”与“发现型”两类。步凡在广东茂名发现的陨石属于前者——坠落时间与空中轨迹均有明确记录,搜寻工作如同与时间赛跑。今年5月28日,当地有人目睹巨大火球自东向西划破天际;初步判断落区后,步凡次日即从银川飞抵广州,展开实地追踪。这类陨石的搜寻,核心在于响应速度与落点精准定位。
![]()
陨石猎人与浪漫无关,更多的是与风沙为伴、整日灰头土脸的艰辛
相比之下,中国陨石网创始人、知名陨石猎人赵志强早年多次深入的新疆罗布泊,则是典型的“发现型陨石”猎场。那里气候极端干燥、植被稀疏,陨石易于识别,且因风化缓慢得以长期保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伟彪指出,尽管从理论上看,陨石坠落地球各处的概率均等,但实践中,猎人往往聚焦于戈壁、沙漠等无人区。这些地区地表裸露,陨石与周围环境对比鲜明,更易被辨认和发现。
![]()
郊外、无人区是陨石猎人集聚地
然而,去到现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搜寻。尽管猎陨多次,但2012年在罗布泊猎陨经历,仍让赵志强记忆深刻,当时他和团队在那里发现了13块陨石,并通过了国际命名。
![]()
赵志强发现的罗布泊陨石
“只有置身罗布泊,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类的渺小与自然的残酷。”他回忆道。那里昼夜温差剧烈,沙尘暴频繁,直线距离十公里的路程,因错综复杂的雅丹地貌,往往需徒步三十公里才能抵达。有两次他独自扎营,清晨醒来发现帐篷周围布满狼脚印,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
风暴中罗布泊的陨石猎人赵志强和队友
猎陨的过程就是漫长的低头探寻,陨石猎人们带上探测设备,靠着硬朗的身体和坚定的毅力,通常要连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地保持弯腰或蹲姿,目光如筛般一寸寸扫过戈壁、荒漠或山野。在罗布泊,赵志强曾顶着能把人掀翻的沙暴,像农耕时代拾穗的老农,在无垠的砾石滩上缓步移动,每一块暗色岩石都可能带来希望,但多是徒劳。“其实陨石圈盛传一句话,我们猎陨石‘十猎九空’”。赵志强说。
![]()
赵志强负重徒步猎陨,穿越罗布泊
02
稀缺陨石一克能卖出十几万元
运气是第一位 有陨石猎人半年毫无收入
即使猎到陨石是小概率事件,但在陨石圈里,也总流传着“一夜暴富”的故事。徐伟彪坦言,他常收到各类鉴定请求,不少人希望手中的石头被确认为天外之物。
陨石的市场价值,核心在于稀缺性。赵志强指出,火星陨石、月球陨石、灶神星陨石等品种因极为罕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徐伟彪进一步举例说明,如黑龙江发现的“橄榄陨铁”,稀缺性使其在国际拍卖中一度飙升至每克十几万元。
![]()
上海天文馆里对陨石的介绍
除了品种稀有度,陨石的价值也日益受到收藏市场多元标准的影响。赵志强表示,以往,同品质陨石大致按“火星陨石>月球陨石>灶神星陨石>石铁陨石>铁陨石>石陨石”排序。但随着国内陨石市场逐渐成熟,其价值判断不再仅依赖类别,而是综合了科研价值、观赏属性与市场流通等因素。然而,将“星星”变为财富的理想,在现实中往往充满挑战。徐伟彪直言,在这一行,“运气”在很多时候是排在第一位。步凡见证过太多怀揣热情入行的朋友,最终因“十猎九空”而黯然离场。“很多时候,即便真的找到了陨石,但某些品种市场价值很低,收益根本抵不过投入的人力物力,这趟也算白跑了。”他坦言。即便是被圈内人认为“运气不错”的步凡本人,也曾三次全力追寻各地目击的火流星,最终却皆空手而归,曾有近半年时间几乎毫无收入。
03
骗局:三千元换三千万?
数万块石头里 仅有64块是陨石
然而,随着“一夜暴富”的传说和“陨石具有特殊功效”的谣言不胫而走,越来越多怀揣“淘金梦”的人涌入这个小圈子,一场场精心设计的骗局也在不断上演。赵志强透露,中国陨石网在八年间接待超过2.5万次鉴定请求,涉及石头数以万计,最终被确认为陨石的仅有64块。“陨石是非常稀有的,”他强调,“普通人要想找到,难度极大。”
步凡提到,陨石圈骗局最常见的就是“造假”:骗术者善于用专业术语包装普通的地球岩石。他们将风化痕迹称为陨石特有的“气印”,把冶炼炉渣的气孔描述为典型陨石特征,以此迷惑不懂的老百姓。
陨石这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何陨石骗局总能屡屡得逞?步凡直言:“不愿花时间学习陨石知识,却指望靠它一夜暴富的人,最容易落入陷阱。”他认为,许多人一旦投入资金,便不愿相信自己手中的只是块普通石头。为了挽回损失,他们往往选择将石头转卖给下一个“接盘者”,形成“击鼓传花”式的传递链条,直至无人接手。
除了假陨石本身,与之配套的虚假鉴定与拍卖骗局更是环环相扣。徐伟彪多年前曾遇到一位来自山东的老百姓,因坚信自己所拥有的石头是价值不菲的陨石,花费数十万元四处鉴定。“有的鉴定公司会搬出‘皮箱现金’的戏码,当场安排人员扮演外国买家在现场,手提皮箱装满现金,然后告诉来鉴定的人,给三千元鉴定费,如果鉴定为真,马上有人以三千万的高价收购。”
“在这种‘三千元换三千万元’的强烈暗示下,很少有人能保持理性。”徐伟彪感叹道。然而第二天,骗子便会以“不是陨石”为由拒绝交易,骗局至此完成。
虚假拍卖的套路也如出一辙,徐伟彪提到,骗子先将普通石头估出天价,让受害者觉得后续的服务费、宣传费、保管费等等都“物超所值”。事实上,拍卖总会以流拍告终,但责任则被推给市场或运气。部分受害者为挽回损失,或受“海外拍卖”等承诺诱惑,继续投入资金,最终有人损失高达数百万元。
在这场真伪博弈中,资质认证成为关键一环。赵志强特别强调,正规的检测机构需具备计量认证(CMA)或审查认可(CAL)资质,其报告上会明确标注相应标志,且具备法律效力。
然而,正规陨石鉴定渠道在现实中面临双重困境。徐伟彪指出,一方面,科研机构的专业设备主要服务于科研项目,难以向公众开放。另一方面,尽管国内已出现多家具备专业仪器与人员的民营地质检测公司,能够开展合规鉴定,但许多民众或因不愿支付合理检测费,或因无法接受“不是陨石”的科学结论,反而更易被那些承诺“保真高价回收”的虚假机构所吸引。
“其实本质并不是陨石圈才有的问题,”徐伟彪总结道,“这里面更折射出一种浮躁的社会心态,人们只愿听信能让自己‘发财’的话,而不愿接受科学事实。”在陨石交易的光鲜表象下,理性与贪欲的较量从未停止。
04
陨石“落地”之后
对赵志强与步凡而言,陨石的价值远不止于市场价格。赵志强从小痴迷星空,如今将这份热爱投注于艺术之中。他依据陨石天然形成的拟人拟物之态进行文化组合创作,并在保定为自己多年的收藏打造了一个“陨石艺术博物馆”。
![]()
赵志强利用陨石的艺术创作
步凡的微信头像,是他与最爱的一块陨石的合影。“它正看像一张侧脸,倒过来又神似山东地图,‘眼睛’的位置正好对应济南大明湖,那是老舍《济南的冬天》里写到的地方。两种意象叠在一起,特别有意思。”他这样解释道。
![]()
步凡的微信头像,是他与最爱的一块陨石的合影
在徐伟彪看来,陨石的本质是解读宇宙与地球起源的密钥。他研究陨石三十余年,如果仅靠研究地球本身的岩石难以还原其早期历史,而小行星因较少经历地质改造,天外的陨石就成为探索地球形成与深部成分的重要窗口。
科学家与陨石猎人之间,也逐渐形成一种互补共生的健康生态。徐伟彪认为,“科研人员缺乏条件长期深入郊外无人区去寻找陨石,是陨石猎人弥补了这一空白。”步凡在发现茂名陨石后,主动将样本捐赠给科研机构;赵志强等人也常将在野外发现的珍贵样本寄往实验室分析。作为回报,科研机构为这些发现进行权威鉴定与国际命名,赋予其科学身份与市场公信力。
“我们各司其职,没有利益冲突。科研不为买卖,猎人不乏情怀。”徐伟彪总结道,“正是这种互信与合作,让真正有价值的陨石,得以从戈壁荒漠,最终走进科学圣殿。”
而让徐伟彪更欣喜的是,他发现近年来开设的科普讲座场场爆满,如今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仰望并珍视这些天外来客。
“当公众的好奇心与国家的科研力量共同成长,每一块陨石便不再是冰冷的石头。”
(来源:广州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