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中美会谈一百次》的社论,记录了一场历时五年的外交马拉松。
我们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进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但是这只能是在平等基础上的谈判。
我们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达成协议,但是这只能是公平合理的协议。
我们也从切身经验深深知道,美帝国主义是不会轻易同意进行谈判的;就是同意了谈判,也不会轻易达成协议的;就是达成了协议,也不会老老实实地遵守的。
要迫使美帝国主义接受谈判,达成某种协议,并且使这些协议得到执行而不被破坏,必须经过严重和坚持不懈的斗争。
(1960年9月8日《人民日报》社论《中美会谈一百次》)
这场始于1955年的大使级会谈,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下堪称奇迹——两个互为敌手的国家,竟然能在冷战高峰时期保持对话渠道。然而,在这看似平淡的会谈背后,蕴含着中国人历经磨难总结出的与帝国主义打交道的深刻智慧。
![]()
01 以斗争求谈判:历史经验的结晶
社论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人民一贯主张国际争端应当通过和平谈判求得解决”,但紧接着笔锋一转,道出问题的关键:“必须经过严重和坚持不懈的斗争”。这种辩证思维,正是从朝鲜停战谈判等实践中淬炼而来的真知灼见。
回顾1951年开启的朝鲜停战谈判,中朝方面与美军进行了长达747天的艰苦较量。谈判期间,美军曾妄图通过“军事压力”迫使中朝让步,发动所谓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然而,在志愿军的顽强抵抗下,这些攻势均告失败,最终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这个过程完美诠释了毛泽东的名言:“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02 不切实际幻想的清醒者
社论中有一段特别发人深省的文字:“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同美国谈判而放松对美帝国主义的警惕,或者放松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和为解放台湾而进行的斗争。”这种谈判与斗争并举的策略,体现了极高的战略定力。
在会谈的一百次会议中,美方屡次试图将谈判作为 propaganda tool,企图制造“中美关系缓和”的假象,却不愿在核心问题上作出实质性让步。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美方始终采取模糊策略,企图维持“两个中国”的局面。但中方代表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既在谈判中展现出最大诚意,又在原则问题上毫不退让。
![]()
03 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不可动摇的原则
“只能是在平等基础上的谈判”,“只能是公平合理的协议”——社论中的这些表述,看似平常,实则重如千钧。近代中国饱受不平等条约之苦,从1842年的《南京条约》到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国人民深知失去平等地位的谈判意味着什么。
正是这种历史记忆,使得新中国在外交谈判中特别珍视平等原则。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尽管美国当时是世界头号强国,但中国代表始终以平等姿态与之周旋。这种立场不仅捍卫了国家尊严,更为后来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04 对当今贸易战的启示
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与当年的大使级会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美方同样试图通过施压迫使中方让步,同样在谈判中反复无常,同样期望中国放弃核心利益。
从历史经验中,可以得到三点重要启示:
首先,必须坚持“以斗争促谈判”的策略。在贸易战中,中国一方面敞开谈判大门,另一方面对等反制,坚决维护自身利益。这种策略使得美方意识到,单边施压无法迫使中国就范,最终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
其次,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不切实际的幻想。正如社论所指出的,不能因为谈判而放松警惕。在科技领域,中国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正是这种清醒认识的体现。
最后,要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原则。任何协议都必须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决不能为了一时的缓和而牺牲长远利益。中国在贸易谈判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
05 历史的回响
中美大使级会谈最终举行了136次,历时15年,虽然没有达成太多具体协议,但却为两国保持联系提供了重要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中国与世界强国打交道的基本范式——不拒绝对话,但坚持原则;不畏惧压力,但善于周旋;不放弃和平,但准备斗争。
![]()
六十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再次面对复杂的国际博弈时,这段历史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告诉我们:在国际斗争中,既要敢于谈判,又要善于斗争;既要保持耐心,又要坚守底线。
这或许就是那场历时百次会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